五個關鍵詞解碼山東科技創新
原標題:五個關鍵詞解碼山東科技創新
大衆日報記者 李子路
6月24日,備受關注的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這是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後,時隔兩年多再次頒發國家科學技術獎。山東共斬獲35個獎項,獲獎數量創近五年之最。其中,山東省單位或個人牽頭完成7項,參與完成28項。
國家科學技術獎被認爲是我國科技發展狀況的“晴雨表”和鼓勵創新的“風向標”。今年,山東的獲獎項目有哪些特點?我們怎樣從中“讀懂”山東科技創新?
●關鍵詞一:含金量
上一次,也就是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山東共有31項牽頭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獲獎,位居全國前列。今年山東獲獎數量比上一次增加了4項,達到35個。其中,最具“含金量”的牽頭完成項目,山東共7項,包括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6項。
從總量來看,上一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出275個獲獎項目,今年這一數量壓縮到了250個,競爭難度進一步加大。總量下降,而山東獲獎數量上升,一升一降之間,更能讀懂此次獲獎的含金量。
數據反映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山東近年來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正在不斷結出碩果。
●關鍵詞二:策源地
企業是科技創新最活躍的主體。今年的獲獎項目中,山東企業牽頭或參與完成的科技成果達27項,佔山東獲獎總數的77.1%。
海爾智家研發的家用保鮮電器,攻克了柔性分區內溫溼氧磁多維精準控制難題,連續多年保持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山東能源研發的深部煤炭數智化高效開採成套技術,近三年直接經濟效益841.5億元,打造了國際一流的高端煤機裝備製造企業,推動了我國煤炭行業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作爲科技創新主體,企業科創代表了地區創新的基本面。近年來,山東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力軍作用,支持企業牽頭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企業牽頭承擔省級重大科技項目比例達90%以上。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創新爲企業發展帶來了不竭動力。
除了企業,高校作爲山東傳統的科技創新策源地,仍爲全省創新驅動發展持續輸出新的動力。山東7個牽頭獲獎項目中,高校佔據5席,佔比71.4%。
●關鍵詞三:協同創新
現代科技創新往往不靠“單打一”的獨鬥,而是產學研協同創新、聯合攻關。產業出題目、高校擔課題,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面向產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共促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像山東農業大學聯合山東農大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研發的綠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釋肥,解決了生物基材料成膜難、養分釋放與作物吸收匹配度低等難題,引領了該行業的發展方向,獲得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山東獲獎項目中,有31項成果由高校院所與企業合作完成,佔獲獎總數的88.6%。高校、院所和企業同向發力,推動更多高質量科技成果登上國家獎舞臺。
●關鍵詞四:因地制宜
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人才資源各不相同,決定了本地區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也要有所區別。
山東工業門類齊全、產業體系完整,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工業體量超過全國的7%,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近5年省級科技投入超過660億元,近3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速保持在12%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三。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山東基礎紮實、優勢顯著、大有可爲。因地制宜推動科技創新,就要牢牢把握這一優勢特點。
山東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業科技創新大省,山東農業在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中一直表現不俗。今年,山東農業大學牽頭項目獲2個獎項,其中,獨立完成的“花生抗旱高產優質新品種培育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關鍵詞五:人才
今年,薛其坤院士獲得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位從沂蒙山區走出來的傑出科學家,最終走進了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殿堂。
生於蒙陰縣,在山東大學學習,後在曲阜師範大學工作,薛其坤院士的成長足跡烙下了深深的家鄉印記。他曾自稱是“從沂蒙山區駛出的小船”,如今走進世界物理學舞臺中央,和家鄉的養育和培養是分不開的。
近年來,從齊魯大地走出了不少傑出科學家,王忠誠、李振聲等山東籍科學家都曾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隨着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不斷深化,山東正爲國家培養造就一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人才對於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我國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這個問題也同樣適用於當下的山東。如何讓更多拔尖人才脫穎而出,成爲擺在各地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來源:大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