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鐵路貨運主要指標穩居世界首位 6月發送貨物3.32億噸

中新網7月14日電 據“中國鐵路”微信公衆號消息,今年6月份,國家鐵路發送貨物3.32億噸,完成貨運週轉量2665億噸公里,同比分別增長6.1%、5.3%,創歷史同期新高。目前,我國鐵路貨運量、貨運週轉量等指標穩居世界首位,並持續保持高位運行,其中貨運量超過世界排名第二位、第三位的美國、俄羅斯貨運量總和。

今年以來,國鐵企業持續深化貨運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鐵路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主動對接企業生產和物流市場需求,加大貨運能力投放,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優化鐵路物流產品供給和運輸組織,爲國民經濟回升向好和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重點物資運輸保障有力。主動擔負國鐵企業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有力有效保障國家公益性運輸和重點物資運輸任務,確保關鍵時刻運得走、保得了。精心組織迎峰度夏能源保供運輸,用好大秦、浩吉、瓦日、唐包、蘭新鐵路等主要貨運通道,大力開行萬噸列車,加強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疆煤外運組織,6月份國家鐵路煤炭日均裝車8.35萬車、同比增長5.6%,電煤日均裝車5.9萬車、同比增長3%,均創歷史同期新高。精心組織石油、化肥農藥、防汛救災等國計民生重點物資運輸,開闢綠色通道,給予運力傾斜,實行優先承運、優先裝車、優先掛運,確保高效送達,6月份國家鐵路石油、化肥農藥運量同比分別增長4.0%、26.2%。

二是貨運產品供給日益豐富。發揮全國40個鐵路物流中心的作用,加快發展物流總包,爲企業量身定製物流解決方案,推動鐵路運輸由傳統“站到站”向“門到門”全程物流服務轉變,累計簽訂物流總包合同運量3.3億噸。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研發了捲鋼箱、糧食箱、危貨液體罐箱等17種新箱型,積極推廣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壓縮中間環節,進一步提升了鐵路貨運市場競爭力,有效推動了公鐵聯運、海鐵聯運高質量發展,目前,連接內陸物流節點城市的多聯快車已覆蓋各省會城市,連接港口和內陸腹地城市的鐵海快線班列已覆蓋全國主要港口,6月份國家鐵路集裝箱、商品汽車、冷鏈貨物發送量同比分別增長18.0%、12.1%、21.2%,均創歷史同期新高。優化“高鐵急送”服務,開好成都至昆明間的整列高鐵快運動車組,在鄭州航空港站至重慶北站間開展高鐵快運批量運輸服務,顯著提升了鐵路物流服務品質。

三是鐵路國際聯運量質齊升。加強鐵路國際合作,持續提升通道運輸能力和重點口岸換裝能力,擴大全程時刻表中歐班列開行規模,實現跨裡海中歐班列去程常態化開行,積極推廣鐵路快速通關業務模式,加強班列全程運行盯控和安全保障,跨境貨物運輸呈現量質齊升態勢,有力保障了國際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暢通,爲服務我國外貿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注入了新動能。6月份,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719列、發送貨物18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5%、11%。中老鐵路跨境貨物累計發送278.3萬噸,同比增長20.7%。

四是助力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支持加快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發佈新的《鐵路專用線接軌管理辦法》,通過95306網站敞開受理接軌申請,進一步簡化接軌辦理流程、提高辦理效率,充分調動地方企業建設專用線的積極性,今年以來已建成鐵路專用線12條、開建149條。優化鐵路物流基地佈局,西安國際港等171個物流基地高效運行。與金融機構深化合作,持續完善運費貸、信用證結算、鐵路單證融資三類物流金融服務產品,累計授信融資總額121億元,小微客戶佔比達80%以上,有效降低客戶融資成本。積極探索市場化運價機制,針對“公轉鐵”運輸需求,爲客戶量身定製“一口價”運輸方案,有效降低了全程物流成本。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鐵企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調整運輸結構、增加鐵路貨運量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全國鐵路一張網和調度集中統一指揮的體制機制優勢,持續深化鐵路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貨運通道建設,先後建成了浩吉鐵路、瓦日鐵路等一批貨運幹線鐵路,構建了先進高效的集疏運體系。大力發展重載運輸,大秦鐵路常態化開行2萬噸重載列車,年運量最高達4.51億噸,保持單條鐵路最大年運量的世界紀錄。加快鐵路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研發投用了復興號大功率機車、C80E貨車等新型裝備,優化貨物運輸組織,調整生產力佈局,大幅提升了貨運能力和效率,推動我國鐵路實現了由瓶頸制約型運輸到逐步適應型運輸的歷史性轉變,爲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和人民羣衆生產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撐,爲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特別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作出了積極貢獻。目前,我國鐵路貨運量、貨運週轉量等指標穩居世界首位,並持續保持高位運行,其中貨運量超過世界排名第二位、第三位的美國、俄羅斯貨運量總和。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