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泉涌-讓自己更淵博首部曲 就是閱讀
書名:寫作第一課:從閱讀起跑作者:凌性傑、林皇德出版:蔚藍文化上市日期:2018/9/5
十多年前,我剛當上老師時,很不喜歡上韓愈的〈師說〉這一課。在講臺上自吹自擂「老師」有多重要,我總做不出來。何況,從自身經驗來看,一個人想學習道理和知識,上圖書館、書店還更方便,何必一定要找老師?
直到我在卜正民《縱樂的困惑》中讀到一則事例:西元1332年,出生於江蘇崑山的王履想學醫,於是跋山涉水,前往數千裡外的陝西拜師。他別無選擇,因爲「在明朝前期,知識都未能轉化爲書籍的形式,還有許多知識僅是一方一地之學,這就是王履踏上旅途拜師學藝的原因。」我瞬間明白,在商業印刷還沒出現以前,老師是知識最主要的承載者。一般人想求知識,只有找老師。而中國的商業印刷要到明代中葉以後纔出現。
這則事例進一步翻轉了我對韓愈〈師說〉的解讀。「老師很重要」這件事在當時無疑是不用強調的,因爲有心學習的人別無他途,只有從師。所以〈師說〉並不在強調老師有多重要,而是在強調主動學習有多重要。
面對寫作時,常有學生疑惑:他非常勤奮,每週督促自己練習兩篇作文,爲什麼還是沒有進步?
我非常明白,沒有進步的關鍵就在於:只有寫而沒有讀。
一個人若是沒有變得更「大」,寫出來的文章也很難變大;若是沒有變得有遠見,就寫不出主題深遠的文章。而讓自己變得更大、更淵博浩瀚的第一步,就是閱讀。
面對博愛座這個議題,許多人只能泛泛表達贊成與否的意見,但吳明益教授卻可以從人類文化演化中的利他行爲來探討;面對便利商店進駐蘭嶼的議題,許多人只能想到方不方便,而劉克襄卻能從以物分享、回饋與共勞的社會結構來看待。具備豐富的背景知識、遠大的視野,才能看得這麼廣、這麼深。
在寫作的路上走得越久,越能發現文字技巧容易學習,但是大的視野、深刻的識見很難達到。要寫出華美的辭藻容易,但要寫出深遠的主旨很難。
許多年前,散文名家阿盛來到敝校演講,我負責開車接送。在車上,我提到自己有時也想寫點東西,卻總是寫不出來,該怎麼辦?阿盛老師說:「這個時候,你可以先閱讀。」
本書提供的篇章,就是希望寫作的學習者可以在閱讀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感受、思考與體會。對於寫作來說,閱讀是必要的第一課,也是永遠的一課。要寫出「大作」,沒有什麼捷徑,首先必須多閱讀,其次多思考、多感受,讓自己成爲一個「大」的人。
(本書摘自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