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女生,消失在考研之後

如果要評選最近一段時間“心情最複雜的人”,你會提名誰? 相信 很多人 首先想到 的答案, 大 概可以分爲兩種 :不是球迷,就是考研人。

或者再具體一點:

不是西班牙球迷,就是文科考研人。

前者,是錢包和心情都七上八下;後者,則是在經過漫長準備和各種消息的輪番打擊下時常感覺“在線歷劫”。

各大社交平臺上,“考研會延期嗎”“考研成功率低於本科錄取率”“考研房遇聖誕部分酒店價格暴漲”等話題不斷登上熱搜榜。

關於文科生考研的話題,也幾乎沒有歇停。

不知從何時開始,“文科生考研”正在成爲考研困境的代名詞,每每提及,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其背後的困境——

“文科考研的意義在哪?”

“文科生真的好卑微,如何跨專業?”

“文科生比較好的出路是什麼?”

問題一個接着一個,而文科生們需要思考的還遠不止這些。

文科生考研,卷中卷中卷

近幾年的考研潮,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形容顯然已經不足夠。

據教育部數據,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考人數爲457萬。

從2011年的151.2萬,到2022年的457萬,全國報考人數在過去12年裡實現了3倍躍升。

而在這場搶跑中,文科生,無疑是公認的“最容易被擠下水”的一羣人。

首先,相對於其他學科而言,“僧多粥少”,是文科考研人避不開的問題。

每當提起文科考研,不少人的印象關鍵詞都是:“准入門檻較低”。

不考數學、就業廣泛、跨考生多,是人們關於文科考研的普遍印象,那一句“學文科背就行了”,更是流傳多年的文理科熱梗。

在一則“跨專業考研的人最想考哪些專業”的調研中,位列前五名的新傳、中文、教育、心理學、歷史,都是“不考數學”的文科或文理科兼收型專業。

即使是在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領域的專業也出現了千人報考的現象。

圖源:穀雨數 據

當然,考研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隨着每年考研人數劇增,“史上最卷考研年”也準時上線。

過去10年,我國的研究生招生規模從2010年的53.82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66萬人。

但其中招生量增長的主要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和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公共衛生等服務國家戰略、社會民生急需領域學科。

反觀越來越卷的文科,“僧多粥少”之外,考研分數線仍在一年年地往上漲。考研人中間流傳一句話:“一個人努力可以提高成績,一羣人努力可以提高國家線。”

據中國教育在線統計,文學考研國家線連續十年領跑第一。到了2022年,文學線已漲至367分,比前一年高出12分。

不僅如此,筆試線之外,複試線也在節節攀升。

在今年34所自劃線院校中,複試線近400分的專業並不少見,其中常見於文學和經濟專業。

有人帶着“400分”成績,把最後的希望放在調劑上時,結果發現: 收文科調劑的院校,屈指可數。

對於文科生而言,考研,並非卷完上岸就行了,真正的挑戰從未停止。

圖源:小紅書

尷尬的文科生,

考研之後消失了

“我甚至覺得社會根本不需要文科生。”

在當下的主流話語體系裡,經常出現的現象是,文科似乎被賦予了和理科完全不一樣的意義。

文科生和理科生被認爲是“兩個世界的生物”, 理科彷彿生來就爲“實用”而戰,文科的意義卻要顯得飄渺一些——

“文科無用論”的基調大抵如此。

《圍城》裡曾有角色挖苦主人公:“在我們搞實際工作的人看來,學哲學,跟什麼都沒學,也差不多。”

對於文科生而言,如果說這只是一種刻板印象,帶來的殺傷力可能也只是停留在“皮外傷”。

但真正致命的是,將視線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實際運轉時,文科也總是被認爲“低理科一等”。

畢業之後,職 場上的薪資水平、用人需求,擴招專業裡的虛無存在感,都在爲文科“定價”。

根據麥可思《中國2019屆大學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評價》,畢業半年後收入最低的十個專業裡,文科佔了8個名額,包括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歷史學、教育學等都在其中。

在畢業後半年內收入最高的列表裡,涵蓋的專業則基本都是如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等熱門理科專業。

數據來源:麥可思-中國2019屆大學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評價

從市場需求來看,理科也是佔優勢的一方,對於文科的需求在縮減。

根據德邦證券的調查,在2022年春招中,互聯網企業對於核心業務崗和技術崗的招聘增多,對於職能崗位的招聘減少。

自我價值被質疑和預期的縮水,也成了文科碩士難以繞開的癥結:

在拿到遠未達到預期的offer時,很難不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考研的價值。

圖源:新浪話題

對於文科女碩士而言,這份質疑還要更明顯一些。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一項調研顯示:文史類專業中,超七成都是女生,社科類近六成學生也是女性,而在理工類,女生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可以說,比追夢更難的,是文科生追夢;而比文科生更難的,是文科女生。”

正如一位網友說的,“大家有沒有思考過文科考研的意義,尤其是冷門文科,再加上女性的話,就業前景不一定有本科生好。”

在不少人看來,文科碩士往往更“水”

“說不準一不小心就成了鄙視鏈的最底端。”

困境重重,文科考研還有必要嗎?

文科考研,

還值得一試嗎?

2023年考研尚未開始,在某社交平臺,2024年考研的分組已經建成,討論區裡滿屏的文科生。

在爲什麼要考文科研究生這件事上,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原因。

有人是出於焦慮和迷茫:“大學僞學霸了這麼久,終於生活給我暴擊。除了考試,好像啥都不會,所以我得有方向。”

有人是出於喜歡: “本科是二本,沒有文學氛圍,想真正體驗重點高校的學術環境。 ”

圖源:b站@楊寧老師

而在“學歷通脹”顧慮下,通過考研,讓自己的未來“多一份保障”也成爲了許多人想繼續考研的重要因素。

“別人有的學歷,我也想要,總能用得上。”

“至少,文科生在考公考編方面也還被認爲有一定優勢。”

圖源:《請回答1988》

面對畢業後的“洪水猛獸”,時常處在爭議中心的文科考研,在想要“上岸”的人看來,仍是想要把握住的出路之一。

如果此時再問:文科考研是否還值得一考?

報考時,由於門檻低,文科是無數考生眼中的“香餑餑”;放榜時,文科專業每每因爲錄取率低、分數線高霸屏熱搜。

成功上岸的文科生,自然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裡的勝利者,被賦予魚躍龍門、頂級學霸的光環。

這或許是文科與文科生,最光鮮亮麗的時刻。

上岸後,教學內容中沒有“技術”,畢業後面臨就業難、薪資不高,許多崗位的替代性高,被認爲“誰都能幹”……極端的競爭,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成了無數文科研究生的心結。

社會待遇或許無法改變,或許,弄懂自己想要什麼,纔是文科生走出內耗的唯一解。

如果想要的只是碩士文憑,那一紙證書已經得償所願,“研究生”這段經歷的使命已然完成。

如果對文科心懷熱愛,卻受困於“文科無用”“學了這麼多年,只掙這麼點錢”的社會評價,或許可以參考王小波開出的藥方:

“假如你相信智慧是好的,就應該從善如流,不該反過來問智慧有何用處。……假如此門學問裡真的包含了智慧,想着有意思,那無論如何也要弄下去——我不信會餓死。”

當然,這段話還有後半句:“假如這個學科本身毫無智慧,盡在那裡扯淡,就不如早散”。

不僅文科,任何學科都是如此。

“熱門”如計算機、旅遊管理,會遭受衝擊;“天坑之一”的生物,會遇到適合發展的時代。我們無法向學習求得一個確定的回報,你能確定得到的,只有學習和知識本身。

在瞭解這個前提之後,再做出是否考研、選擇專業的決定,就像《無問西東》裡的那臺詞:

“如果提前瞭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1]《考研,捲進400分》,騰訊新聞穀雨數據

[2]《秋招中的文科碩士:找一個上岸的支點》,谷河青年

轉載來源:本文轉自本站文創旗下公衆號“槽值”,關注槽值尋找共鳴。公衆號:“槽值”(ID:caozhi163)

編輯:嚴冰凌

責任編輯:小蘆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