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考數學!考研,迎大變革!

隨着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初試時間確定,考研進入了一個新的衝刺階段。

目前,華東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多校已發佈2025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對考生而言,獲取到最新、準確的信息,是考研這條路上不走“冤枉路”的制勝法寶。

前段時間,北京師範大學官網發佈“關於調整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科目的公告”,哲學學院的哲學專業(邏輯學方向)由原自命題科目“701馬克思主義哲學”調整爲“303數學(三)”統考科目。

圖源: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招生網

哲學也要考數學,而且還是全國統考!這一消息讓不少人聞之一震。

不過,在研究生考試統一命題的大趨勢下,北師大將初試科目調整爲統考科目順應了時代潮流,或在情理之中。

多校官宣,初試改統考

根據《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第三十六條,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現有的全國統一命題科目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論、英語、俄語、日語、數學、教育學專業基礎、心理學專業基礎、歷史學專業基礎、臨牀醫學綜合能力、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教育綜合等。

今年,多所高校紛紛對2025年考研初試科目進行調整,將不少自命題科目改爲統考科目,主要涉及計算機、教育學、歷史學、醫學等專業。東北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等18所高校將計算機相關自命題科目改爲統考“408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天津醫科大學、寧波大學的臨牀醫學專業調整爲改考306臨牀醫學綜合能力(西醫)。湖南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發佈通知,中國史和世界史科目改考313歷史學專業基礎。西南大學、南昌大學的部分專業改考311教育學專業基礎。

事實上,考研統考的趨勢早在前幾年便有了端倪。自2021年起,教育部在每年公佈的《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中都會提到:“鼓勵招生單位選用全國統一命題科目試卷”,說明國家大力支持統考改革。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2023年公佈的《教育綜合考試大綱》明確提出:“從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起,教育專業學位碩士業務課考試科目將增設全國統一命題科目,供相關招生單位自主選擇使用。”至此,統考科目又多了一門專業。

隨着越來越多的高校專業退出自命題考試,加入到統考的“洪流”中,一場聲勢浩大的研究生招生考試改革正在悄然無息地進行。那麼,統考取代自命題,究竟是爲何呢?

自命題,或存在缺陷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長期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吳仁彪建議:可借鑑高考經驗改革碩士研究生初試方式,“研究生初試分步實施統一命題”。

圖源:新浪微博

他給出的解釋是,碩士研究生初試存在大量的自命題考試,複雜程度遠超高考。以2024年爲例,全國統一命題科目僅25門,但自命題科目有28874門,涉及879個單位,平均每個單位自命題科目33門,最多的單位有170門。

如此繁多的自命題單位和科目,讓每年各命題單位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壓力巨大。因自命題工作存在多個環節,包括試題命制與印刷、試卷運輸與管理、試卷評閱與存檔等流程,具有工作量太大、牽涉人員多、安全風險高等特點,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制度疏漏、人員疏忽、流程監管不嚴等問題,便會有大麻煩。

自命題考覈方式本身也存在問題。比如,各單位自命題考試參考書通常爲本單位本科生教材,對外單位考生不太友好,本校學生因熟悉學校、老師,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多,相比外校生有更大優勢。其次,相關人員道德自律不夠,採用自命題科目可能使命題人通過個性化輔導泄密;且閱卷人全部來自內部單位,容易衍生腐敗。

然而,自命題最大的弊端在於,“因爲各招生單位考卷不一樣,自命題初試顯然不利於劃全國初試合格最低線,更不利於調劑招生。”

在當前研究生招生考試採用“單一志願”的報考模式下,即使考生在沒有達到報考學校分數線時可以選擇調劑,但高校之間“分數不互認”,考生“高分落榜”的情況時常發生。因爲有些院校只允許統考的考生參加調劑。

這一限制條件來自教育部2021年發佈的新規:考生調劑基本條件由先前的“統考科目原則上應當相同”更改爲“初試全國統一命題科目應與調入專業全國統一命題科目相同”的硬性要求。這意味着,初試專業課爲學校自主命題的考生,無法申請調劑到初試專業課爲統考科目的學校。

今年便有考生一志願報考贛南師範大學學科教學(語文),但因贛南師範大學633教育綜合是自命題,不少學校教育綜合都參加全國統考,如果初試沒考333教育統考,便不能調劑到統考333的學科類專業。自命題考覈方式的存在,壓縮了考生擇校的選擇權,讓上岸的機率大打折扣。

圖源:小紅書

考研更公平or更難?

考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底線,全國統一命題是提高考試公平性的有效手段。

不少人認爲,實行統考,可以統一試題難度,將所有考生放置在同一起跑線,考覈方式更加公平。同時,信息公開也是公平的重要基準。統考可以打破“信息差”,對備考階段的學生來說是一大福利。比如,統考科目的參考教材等資料,相比自命題來說更加公開,更方便蒐集;且中途換考試大綱的可能性很小,不用擔心9月發佈大綱後臨時更換參考書等突發情況,保證了複習的穩定性。

更重要的是,相對自命題的弊端而言,全國統一命題考試可以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允許學生同時申請多所大學,進一步保障了考生的“選擇公平”,爲其開闢新的擇校道路。

不過,也有人擔心,自命題換統考後可能會使考研更難。

這一說法的依據是,那些以往參加自命題考試“分流”出去的考生,重新擠回統考“一線”之後,考生的“分母”增多了,或會造成名校和高分考生之間的“內卷”,導致考研競爭變大,難度上升。除此之外,當更多的學校專業加入統考,舊的統考複習知識點便需要更新及兼容,出題的難度和深度可能會有所加深,加劇考研“高考化”。

爲了降低難度,便有高校反向操作,退出統考。今年7月,“萬年統考”的大連大學發佈2025年曆史學考研的科目調整通知,將統考科目313歷史學專業基礎改爲自主命題考試《中國通史》。調整後的考試複習範圍少了世界史,對於改善試題難度、吸引考生有一定作用。

圖源:大連大學研究生學院

其實,無論是自命題還是統考,都有存在的合理性。當前,我國高校在自主命題和統考之間存在較大的選擇空間,但普遍遵循這樣一種共識——爲國家和社會選拔優秀人才,讓每一位考生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義,纔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