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星星”點燈 照亮孤獨症孩子
近年來,孤獨症譜系障礙(以下簡稱“孤獨症”)越來越多地走進大衆視野。這些被稱作“來自星星的孩子”,有着自己的宇宙,他們接受教育、融入社會的過程更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支持。
但對於家長、教師來說,如何儘早發現孤獨症兒童?如何及時干預?這些問題依然迫切需要指導。在第17個世界孤獨症日到來之際,中國教育報記者對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特殊教育學院教授賀薈中進行了專訪。
早發現、早就診,抓緊黃金干預期
問:儘早發現、儘早干預,對於孤獨症兒童康復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兒童的哪些行爲表現需要引起家長、教師重視?如何識別那些“隱性”孤獨症孩子?
賀薈中:孤獨症症狀一般在嬰幼兒1歲之前就已經出現,如果發現這些症狀需要尤其重視:嬰幼兒很少注視他人,很少有眼神交流;喊其名字,鮮有反應;眼睛不能順着手指方向看過去;表情單一,不喜歡玩大人用雙手擋住自己的臉,又放下雙手的遊戲;只走自己走過的路,更換路線就會大哭大鬧等。有這些症狀則表明孩子患孤獨症的風險極高,需儘快就診。特別要提醒,古話說“貴人開口晚”也是一種誤導,可能貽誤最佳診斷期、黃金干預期。
要注意的是,孤獨症兒童中患有高功能或亞斯伯格綜合徵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視。由於這些孩子早期發展出的語言不比普通兒童晚,甚至特別能說,智商甚至比普通孩子更高,大多數在數學方面表現優秀,個別表現出認字特別快、特別多,給家長有一種“神童”的感覺。但他們也表現出動作笨拙、不協調,不善於與同伴玩耍,對遊戲規則不理解、不遵守。他們與成年人、年長兒童的交往互動一般沒有問題,家長也感覺,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和老師反映的學校表現差距很大。這些孩子常被稱作“掩蓋在學習成績下的問題學生”。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並干預,隨着年齡增長,這些孩子與同伴的交往與融合能力會越來越差,很容易陷入精神壓抑,甚至患上抑鬱症。
問:如果孩子被確診爲孤獨症,家長第一時間應該做什麼?
賀薈中:家長應儘快開啓對孩子的康復訓練。儘管對家長來說,要接受這個事實可能非常困難,但從兒童康復效果的視角來看,家長越快調整心態、尋求專業權威的支持和幫助,對孩子開展科學的早期干預,孩子康復效果越好。如果始終認爲“等孩子大一點就好了”,可能會大大延誤黃金干預時期。我們也呼籲,可以在社區對家長進行更多科普宣傳。
有學上、上好學,融合教育提質量
問:近年來,一些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幼兒園開始推進融合教育。目前我國融合教育總體情況如何?
賀薈中: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在戰略任務中明確“辦好特殊教育,推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全覆蓋,全面推進融合教育,促進醫教結合”。2022年,“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正式啓動,明確提出積極探索科學適宜的孤獨症兒童培養方式,研究制定孤獨症兒童教育指南,逐步建立助教陪讀制度,爲孤獨症兒童更好融入普通學校學習生活提供支持。可以說,隨着政策不斷落實,我國融合教育整體進入全面推進階段,並向學前與職業教育兩端延伸。
下一步,要實現孤獨症兒童“順利走進普通學校普通班級”到“接受更高質量的融合教育”的轉變。按照國際標準,更高質量的融合教育具有易進入、能參與、強支持的特徵。因此,還需要加大宣傳與科普,營造更包容友善的社會環境與氛圍,加強孤獨症服務人員培養,尤其要建立系統的孤獨症融合教育教師職前與職後培養體系,開發高質量課程體系。
問:學前融合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面對孤獨症幼兒,教師要重點提供哪些支持?
賀薈中:一是在促進孤獨症幼兒與普通幼兒的交往。教師可採用的策略有:第一,通過繪本閱讀、展示特長等方式,營造接納所有幼兒的班級氛圍。第二,運用專業技術幫助孤獨症幼兒減少不良情緒與行爲的發生,塑造良好社會適應行爲。第三,通過同伴支持的方式,幫助孤獨症幼兒提高遊戲能力、語言能力與社交技巧,促進孤獨症幼兒與普通幼兒的同伴交往。
二是促進孤獨症幼兒的課堂參與。教師可採用的策略有:第一,採取視覺提示、自我管理等方式,幫助幼兒參與課堂活動。第二,發現孤獨症幼兒不能參與課堂活動的原因並作出調整。例如,發現孤獨症幼兒因爲沒有聽到教師指令而沒有參與,教師就需要把幼兒的位置安排在距離教師更近的地方,在對全班幼兒進行集體指令後,在引起幼兒注意的情況下再對其發出指令。
無論是學前還是義務教育階段,都鼓勵學校在入學前讓孤獨症兒童到校熟悉環境、教師,降低兒童焦慮。教師也要通過家訪多瞭解孩子的特徵,學習相關知識,爲他們提供更專業的支持。
全生涯、全方位,各方合力需加強
問:今年世界孤獨症日的宣傳主題口號是:“全生涯服務,全方位關愛”。請您談談對“全生涯、全方位”的理解。
賀薈中:這個主題與我正在進行的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自閉症人羣的社會融合路徑研究》相吻合,即從生命全程觀視角探討孤獨症人羣的社會融合問題。我認爲,第一,孤獨症人羣比正常發展人羣更需要“全生涯服務,全方位關愛”。孤獨症作爲一種神經性發育障礙,其臨牀特徵主要表現爲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興趣狹隘與行爲刻板。其發病時間早,致殘率極高,個體差異性大,沒有特效藥物,並終其一生。因此需要對他們有全生命週期的關愛和支持。第二,認識、接納、欣賞孤獨症人羣是“全生涯服務,全方位關愛”的基礎。亟需通過宣傳科普,讓大衆正確認識孤獨症人羣的特徵,共同維護他們追求平等、獲得教育的權利。
問:在幫助孤獨症兒童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家庭、學校、社區的合力如何進一步加強?
賀薈中:幫助孤獨症兒童實現社會融合,是融合教育的目標。這不僅要依靠特殊教育教師、普通教師的努力,更需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融合教育體系,共同制定教育教學策略,持續完善融合教育的環境與設施,營造全社會接納特殊兒童的社會氛圍。只有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纔有可能爲每一名孤獨症兒童提供更優質、平等、公正、可持續的教育服務。我也希望,更多醫學院與護理學院可以開設孤獨症概論及醫療護理的課程,開展提升有關孤獨症護理的循證實踐研究,爲他們的就醫提供便利。(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林煥新)
作者:林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