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馬,這次真涼了?

導語

Introduction

威馬負面頻出、岌岌可危。

作者丨李思佳

責編丨李思佳

編輯丨朱錦斌

從赴港上市被質疑,到創始人沈暉12億年薪引發熱議,今年的威馬汽車受到了行業“前所未有”的關注。

相比同爲曾經“新勢力四小龍”的“蔚小理”,如今的威馬既輸了銷量,也失了流量,逐漸在新勢力造車第一陣營中退出競爭,甚至在第二梯隊的排名慢慢落後。如此情況下,有網友調侃:威馬似乎只能用一種“很新”的方式引起市場的注意。

在上述兩場較大的風波之後,威馬近日再次傳出大規模降薪的消息。

據相關報道,威馬將進行包括“高管主動降薪 50%”在內的一系列財務政策,希望可以藉此渡過本輪資本寒冬。不只有高管,降薪風波已從威馬管理層蔓延到了基層。有內部員工透露,從10月起,威馬汽車對基層員工工資按70%進行發放。

消息傳出後在國內多家求職平臺上引起了熱議。截至發稿前,威馬官方尚未對此事做出迴應。

負面頻出,威馬岌岌可危

“確實存在降薪,目前的狀態是工資調低,年終獎減半。”

當筆者就降薪一事詢問威馬相關人士時,得到以上回復也進一步證實了網上報道的真實性。不過就年終獎的取消和免除與此前網上報道存在異議。此前有報道稱,威馬取消了年終獎的發放,13薪也延後至今年6月發放。

據悉,威馬的年終獎爲3.5個月工資上下浮動,約佔員工全年收入的30%。隨後相關人士補充道,“這幾天公司都在傳,搞的人心惶惶。”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並不是威馬第一次被曝出薪資問題,兩年前就曾有內部員工對外爆料,威馬在未給出明確的KPI考覈標準的情況下以KPI未達成爲由大範圍停發年終獎金。

雖然相關人士並未表明此次威馬集體降薪的原因,但牽扯到工資的減少必然跟“缺錢”二字脫不了干係。而且如果只是管理層降薪,或許是表明高層共克時艱的態度,但員工普遍減薪則加大了威馬存在面臨着財務問題的風險。

據威馬發佈的財報顯示,2019年~2021年,威馬持續虧損且數額不斷增加。三年間,其營業收入分別爲17.62億元、26.72億元以和47.43億元;毛利率分別爲-58.3%、-43.5%和-41.1%,虧損分別爲-41.45億元、-50.83億元、-82.05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過170億元。

這意味着威馬的盈利能力存疑,而糟糕的財務狀況也成爲威馬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因此,6月1日,在上海結束全域靜態管理後的首日,威馬便“火急火燎”地出現在了港交所新一批IPO申請的名單上。威馬在招股書中的風險提示也提及:“我們的運營需要大量資金。如果未能按可接受條款獲得充足融資,則可能對我們的業務及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但對威馬來說,拜託資金問題就能解決問題嗎?

威馬自成立至今,吸引過百度、成爲資本、騰訊、紅杉(參數丨圖片)中國等多家投資機構的青睞,接連獲得多次大額融資。截止去年10月5日獲得5億美元的D輪融資,威馬汽車已完成了累計金額達350億元的11輪融資。

但即便如此,資金優勢和先發優勢均未能給威馬汽車的市場表現帶來加成。如今的威馬汽車面臨發展尷尬困局,加之現金流儲備不足,使其對於上市吸納資金的緊迫性進一步提升。截至去年年底,威馬汽車所擁有的現金及等價物僅剩41億元。

一個多月前,創始人沈暉年薪12億的消息曝出,一度登上熱搜榜,再次將威馬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根據威馬發佈的招股書,沈暉2021年薪資爲12.6億元,而同年威馬僅有47億元收入。也就是說,沈暉一人的薪資就佔據了威馬年收入的25%以上。如此大的數額反差與矛盾衝擊,直接將沈暉推向了話題中心。

儘管後來在專業人士分析下,證實來沈暉的12億年薪爲烏龍事件,但在事件的背後,從科創板IPO被拒到赴港IPO懸而未決,從車輛自燃到降薪風波……威馬負面頻出、市場表現岌岌可危,也是不爭的事實。

逐漸失聲,威馬何以翻盤

我們都知道,對於即將上市或者申請上市的公司,在上市交易前的一段時期內或上市後的幾周內對外不發佈任何信息,保持靜默,即所謂的靜默期。靜默不是規定,但卻是慣例,想必這也是威馬汽車對此事件保持沉默的原因之一。

但拋開爆料的真真假假和網傳的偏頗與否,威馬市場表現的式微並不只存在互聯網或主觀或客觀的字句之間。數據不會撒謊,一張張銷量表格的背後同樣訴說着威馬的“行路難”。

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三年期間,威馬累計交付新車8.34萬輛,尚不及同爲曾經“新勢力四小龍”的“蔚小理”去年一年的銷量。因此,威馬的掉隊一直飽受質疑。

對此,創始人沈暉曾迴應,“新能源賽道是一個長期的賽道,打個比喻,就像是踢足球,現在上半場頭15分鐘都沒有打完,誰勝誰負還不知道。”言語間流露着自信、自負與不敢面對。

沈暉的迴應很快迎來更加尷尬的時刻。進入2022年以後,威馬的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聲量全無,被一衆後來者趕超。

相關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威馬累計交付量21738輛,同比增長62.2%。乍一看同比增速明顯,但在新能源持續高光的今年,對比其他新勢力品牌的表現,威馬的差距立刻體現出來,又遑論第一梯隊的“蔚小理”。

以新勢力腰部的零跑汽車和哪吒汽車爲例,同一時期零跑汽車的交付量爲51994輛,同比增長265%,而哪吒汽車的交付量爲63131輛,同比增長199%。與此同時,上半年蔚來、理想、小鵬新車累計交付分別爲5.08萬輛、6.04萬輛、6.9萬輛。

可見,銷量表現始終是困擾威馬的老大難問題。

然而,更要命的是,當威馬的銷量還未實現“量變”時,在新勢力賽道的競爭下,品牌銷量這一標尺已不再是衡量車企能否順利過冬的標準。

根據各大新勢力品牌發佈的財報,基本上是買一輛虧一輛的狀態。比如蔚來平均賠近10.2萬元;小鵬賠7.87萬元;理想賠約2.23萬元。再加上原材料上漲、電池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能否在短時間內實現盈利和自我造血,纔是造車新勢力能否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當盈利能力不足的威馬碰上寒冬,難免想擠進IPO的隊伍當中。但如果不從產品和品牌的基礎上下功夫,單純依靠上市來翻盤,未免太可笑。

因爲眼下資本市場對於新勢力的態度逐漸變得保守。今年9月,新勢力零跑在登陸港股首日即遭破發就是最好的證明。目前,零跑的股價已由最初開盤的48港元一路跌至18港元,股價降幅超過60%。同時,小鵬汽車、蔚來、理想等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同樣不如以前。

資本市場的冷淡對於寄希望通過IPO獲得資金的威馬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減發薪資雖然是威馬挺過寒冬不得已的手段之一,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這一次,威馬還能挺過去嗎?

|李思佳|

反香菜聯盟頭目、公社一樓雅座長期霸佔者

THE END

微信號|iAUTO2010

這一次,馬斯克必須用力“畫餅”

這屆巴黎車展,竟讓法國總統慌了

尼古拉的陷落,美國新勢力的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