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 中國教育紅利更可觀

(圖/新華社)

春節前中國大陸公佈了人口數據:2022年出生956萬人,死亡1041萬人,較前一年減少85萬人,是61年來首度的人口負成長。人口決定生產力,是長期且具關鍵性的影響因素,因而引發了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討論。

西方主流觀點認爲,中國人口負成長將危及其製造大國地位。《日經新聞》估計,中國未來10年將有2.34億人口屆齡退休,但只有1.66億人投入勞動市場,勞動力將減少9%。如此「人口紅利」消失,再難推動經濟,以往的高增長將成過去。

中國之外,媒體還注意到印度,鼓勵企業將供應鏈轉移到印度。如果晶片、電子零組件等產業鏈真的全面從中國移往印度,那的確將重挫中國的經濟發展。然而未來發展真的會如此嗎?

印度一個更深沉的問題,是教育水準低落,勞工品質爲人詬病。從這個角度觀察中國未來10年勞動力將減少9%的問題,就會有不一樣的體認。這要從勞動力替換的概念,才能理解它的意義。中國未來10年將退休的2.34億人,和替換他們的1.66億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被替換的2.34億人口,是文革時代出生的勞動者,他們沒有受很好的教育,直到1977年,中國大學才恢復招生。1978年底,中國人口已接近10億,但其中文盲2.4億,文盲率達25%。

然而就是這批勞動者,以「農民工」型態撐起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大量勞力密集產業的勞動力需求。在未來10年替換他們的,則屬於不一樣的「00後」。2000年後出生的勞動者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完全不同於被他們替換的那一代「農民工」。

中國自1999年開始「高校擴招」,這是基於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而擴大大專院校招生的教育改革,大量大學成立。2015年,中國識字率已達96.4%。2022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突破千萬大關,達1076萬人。這批高品質勞動者,正好可以滿足產業升級對高水準勞動力的需求。因此,未來10年中國雖減少9%的勞動力,但總生產力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大幅增加。這就是「教育紅利」,不僅印度無法比擬,就是美國也要瞠乎其後。

依據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2021年的一份分析報告,到2025年,中國的理工科(即美國教育概念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四類學科)博士畢業生,數量將接近美國的兩倍。中國將有7萬7000名理工科博士畢業,美國約4萬名。

雖然美國大學素質仍遠超中國,去年英國QS公司發佈的世界大學排名,前20名美國有9所,中國只有2所,且排名多在後面,美國在研究領域還是遙遙領先;然而落實到製造層面,在尖端製造例如半導體產業所需要的大量工程師,中國所能提供的數量就遠遠超過美國。受金融與法律等服務業蓬勃發展的影響,美國培養的STEM畢業生並不敷所需。因此臺積電到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還必須從臺灣外派數百名高階工程師,被形容爲「臺灣半導體史上最大的人才外移」。這是美國硬傷,將成爲「製造業回美國」的主要障礙。

未來10年,雖然中國的勞動人口將減少,但20多年前開始的教育改革,卻使中國將享有「教育紅利」,得以抵銷「人口紅利」消失的影響。未來10年將有1.66億高素質的產業大軍投入生產,對高科技企業的吸引力將是沛然莫之能御。即便有供應鏈移往印度,也多屬低階製造或組裝,在高階製造部分,中國仍有甚至比美國還高的優勢。認爲「中國夢」將破碎的觀點,過於大膽了些。(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