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愚:從絕緣陶瓷到高溫超導

超導現象是一個極爲美妙、極爲深刻的物理現象,超導研究的每次突破,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意義都是難以估量的。尋找高溫乃至室溫超導體是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其實現有可能對物理研究和人類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在2023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上,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新基石研究員、2019年“科學探索獎”數學物理學領域獲獎人王亞愚簡要介紹了超導物理的發展歷程、美妙的超導性質、超導體的可能應用、超導現象的微觀機理、以及目前依然有待解決的高溫超導之謎。

*以下文字根據錄音整理,未經報告嘉賓審閱

什麼是真正的超導

超導現象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是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Onnes等發現,汞這種液態金屬,到了-269℃進入零電阻狀態,可以被稱爲超級導電體,也就是超導體。1933年,德國物理學家Matthias等發現弱磁場下,超導體幾乎“排斥”掉所有的磁通,稱爲邁斯納效應。這是超導體特徵的兩種行爲,也是超導應用的來源。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零電阻、有磁懸浮的物體可以產生的應用。比如沒有損耗的輸電、超導電子學器件、超導量子計算、超導強磁鐵、超導磁懸浮列車等。目前沒有看到大範圍的應用,因爲超導體通常只在極低溫纔可以出現。一些在特殊領域的超導應用有超導磁鐵用在覈磁共振中、全超導託卡馬克、超導量子計算系統以及超導電纜和超導磁懸浮列車等。

爲什麼會有超導現象?金屬導電現象靠自由電子的運動,運動總會受到散射,產生電阻,從而通過電流後會發熱。而超導體到了極低溫,它沒有電阻還有磁懸浮,這是物理史上最艱深、也是最有趣的問題之一。很多大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楊振寧、費曼等都研究過這個問題,但都一籌莫展。甚至有超導現象第一定理:“Every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is false”(關於超導的任何理論都是錯的)。

這個困擾了大家40多年的問題,在1957年,三位物理學家BCS完美解釋了超導體。基本圖像是,一般金屬的導電靠單個電子;在超導體中,BCS提出導電靠兩個電子形成的庫珀對。帶負電的電子與帶正電荷的晶格產生吸引作用,這樣的兩組間接地形成庫珀對。這是一種非常微弱的配對機制,因此超導態僅在極低溫才存在,到高溫就會被破壞掉。

尋找高溫超導體

尋找高溫超導體是大家一直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非常之難,從1911年到1973年這60多年間,超導轉變溫度僅從-270℃上升到-250℃。大家的最終目標是找到室內超導體,退而求其次是希望找到液氮溫區超導體。因爲液氮很便宜,如果有液氮溫區的超導體,就可以產生很多的應用。但到20世紀70年代,距離這個目標還非常之遠。在這個過程當中,科學家Matthias,也是迄今爲止發現超導體最多的人,總結出找好的超導體的定律:

1)高晶格對稱性越方越好,電子態密度峰越尖銳越好;

2)遠離絕緣體、遠離磁體、遠離氧化物;

3)遠離理論物理學家。

重大的突破是不期而遇的。1986年,兩位不是很知名的非超導領域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氧化物陶瓷材料——鑭鋇銅氧,其中有30K的超導體。這爲全世界的科學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去氧化物中找高溫超導體。

1987年初,華裔科學家吳茂坤、朱經武、趙忠賢等獨立發現了一個新的超導體——釔鋇銅氧。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液氮溫區超導體,是具有93K轉變溫度的高溫超導體。這個超導體的發現,令全世界的物理學家進入了狂熱狀態。

高溫超導體這些氧化物材料完美地違背了Matthias的所有規律。實際上,過去的20多年,所有的新型高溫超導材料都是非超導領域專家發現的。薛其坤老師就是很的例子,他的背景是半導體表面物理,他把該領域的方法、思路帶到高溫超導研究中,發現了非常重要的超導體——界面高溫超導。高溫超導材料的未來也許靠大家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程科學、生命科學的科學家們給我們帶來新的啓示。

釔鋇銅氧是典型的黑色陶瓷材料,又硬又脆。陶瓷一般是絕緣體,爲什麼釔鋇銅氧成爲了最好的超導體,這是目前凝聚態理論方面最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凝聚態物理領域泰山北斗級的科學家Philip W. Anderson對此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在高溫超導出現不久就提出了共振價鍵的理論(Resonating Valence Bond,RVB)。基本出發點是高溫超導體的母體是一種絕緣的氧化物陶瓷材料——莫特絕緣體,超導的產生是通過摻雜電核進入導電態再進入超導態。這完全不能用BCS理論描述,其中發生重要作用的是電子之間自旋的磁相互作用。

電子帶有自旋和磁距,兩個小磁條可以形成非常強的吸引效應,所以Anderson認爲,絕緣陶瓷中,電子的磁相互作用提供了非常強的配對相互作用,因此可以產生高溫超導態。

這種絕緣陶瓷叫莫特絕緣體。它的母體,從化學領域來看,是每個銅上面有一個電子;對物理學家來說,是一個金屬,一個電子可以跳到下一個格點再跳到下一個格點,產生導電。莫特認爲,當把兩個電子放到一個格點時,他們有強烈的排斥,需要太多能量,所以電子決定躺平,每個電子在一個格點上,因此成爲一個絕緣體。Anderson說如果其中摻入空穴,拿走一些電子,這時就有空位產生,電子可以繼續跑來跑去,從而可以成爲導體。而且Anderson有一個全新的觀點來看母體中電子自旋的排布,已經是天然配成一對一對的,只要讓它們跑起來就可以進入超導態。

當然,把這麼直觀漂亮的觀點細化成物理理論很難。因爲即使描述一個空穴的運動,它一跑起來會擾動所有電子自旋的背景,這在量子力學上是極難描述的。所以現在很多物理學家只研究單個空穴的運動,已經非常之難了,怎麼配對超導仍然是未解之謎。

從原子尺度觀察高溫超導體結構

我的研究組10年前在清華建立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實驗室,可以從原子尺度看到高溫超導體的結構和電子結構。我們第一次得到了母體——絕緣陶瓷的晶格結構。從中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能隙的大小,它怎麼傳遞給高溫超導態,是我們想理解的問題。

高溫超導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規律,當一個材料中銅氧面的層數從一遞增到三的時候,超導性質急劇上升。所以過去我們花了10年的時間,找到了五個高溫超導體的母體,來測量他們的能隙大小。我們看到能隙跟超導轉變溫度之間有一個反關聯。這個反關聯的來源就是量子力學的簡單理論,能隙越小,反體自關聯越強,因此對Anderson的理論提供了非常強的支撐。

我們的工作只有五個數據點,結構到三層。從去年開始,我們與清華大學的朱靜院士合作。朱老師把他最擅長的技術——STEM-EELS(掃描透射電鏡)用於高溫超導研究,可以看到四層至九層的材料。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可能看到有九層結構的高溫超導。在這個工作當中,把我們來從一至三層的規律推展到六層,依然成立,這對高溫超導的機理提供了非常強的支持啓示作用。

最近,我們團隊剛剛提出了一個新的高溫超導圖像,叫“分子軌道”圖像。目前有兩類高溫超導機理,一個叫RVB,完全來自於局域;一個是BCS,完全來自於巡遊的電子能帶。我們認爲摻雜的絕緣陶瓷,正好處於二者當中。量子化學領域有非常成功的一套理論,叫分子軌道,而它從來沒有應用到強關聯高溫超導的研究中。所以我們提出一種全新的機理,叫摻雜分子軌道超導態。我們發現低能電子態像一個一個條紋,高能電子態像一個一個的梯子。我們聯想到在量子化學領域,一些分子形成的成鍵軌道,它們就是一個一個條紋,而它們的反鍵軌道就是一個一個的梯子。在兩個不同學科之間,通過實驗數據建立了聯繫,我們相信把其他學科已經成熟的方法、思路帶到高溫超導研究中,也許可以帶來新的啓示。

高溫超導研究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有一系列激動人心的發現,有14位諾貝爾獎得主。它既是凝聚態物理值得驕傲的成就,也有目前最大的挑戰。有人認爲高溫超導的問題已經解決了,有人認爲這個問題如此之難,人類永遠無法解決,還有人認爲高溫超導根本沒有值得解決的問題,所有的現象以前都見過,只是定量的提高而已。

展望未來,我們有可能發現室溫超導體嗎?也許永遠不會,也許就在今天晚上。雖然高溫超導研究的未來充滿未知,但一定會不斷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和挑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