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美團開始一家獨大!當餓了麼打不過,我們將迎來大壟斷時代?

“北有美團,南有餓了麼”——這句話在當時幾乎成了外賣行業的代名詞。

美團和餓了麼,這兩大外賣巨頭簡直是外賣界的“梁山好漢”,競爭激烈風頭無兩。但如今,餓了麼的名字似乎漸漸被邊緣化,連消費者的耳朵都快聽不到它的聲音了。

曾經實力相當,今天爲什麼差距如此懸殊?從市場數據來看,餓了麼的外賣市場份額遠遠落後於美團。最新的財報顯示,餓了麼營收竟然連美團零頭都不到,這是怎麼回事?

餓了麼與美團的競爭史

記得是在2017年左右,外賣市場上有兩大巨頭,美團和餓了麼在那個時候幾乎是對半分佔據了整個市場。兩家的市場份額加起來超過了90%。此時的外賣市場已經徹底被這兩家企業壟斷了,基本沒有其他平臺能夠撼動他們的地位。

每當朋友在討論外賣的時候,你往往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你是用美團呢,還是用餓了麼?”每個人心裡都知道,餓了麼和美團就是外賣市場上的兩大頂流。

美團的外賣業務起步比較晚,在2013年纔開始推出外賣服務,剛開始那會兒沒怎麼引起市場的關注。

王興的策略是逐步佔領市場,在二三線城市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下,迅速拉近了與餓了麼的差距。

在2015年和2016年,美團與餓了麼的競爭越發激烈,彼此都在不斷加大對市場的投入。

兩家持續通過補貼、優惠這類手段去吸引消費者和商家,這一波“價格戰”成了當時外賣市場的一大特色。

2018年,阿里巴巴把餓了麼給收購了。對張旭豪來講,這次收購像是個新的機會。阿里的錢和資源扶持,本來應當讓餓了麼變得更厲害,可結果卻沒像他期望的那樣。

餓了麼在被收購之後的那幾年裡,沒能在外賣市場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而是隨着時間逐漸流逝漸漸失去了和美團競爭的能力。

此時的美團,已經不再侷限於外賣業務,其擴展至酒店、旅遊、買菜等多個領域,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

美團通過強大的資金支持和市場整合能力,逐步佔據了外賣市場的主導地位。

這時,外賣市場的競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隨着抖音、快手等平臺的崛起,外賣行業的格局開始發生變化。

消費者不再僅僅滿足於傳統的外賣送餐需求,而是逐漸轉向更爲綜合化的即時零售需求。社交平臺的加入,讓外賣市場的競爭形勢變得更加複雜。

餓了麼錯失了這一轉型的機會,它沒有及時調整戰略,始終停留在傳統外賣服務的軌道上。兩者的差距也因此越來越大。

到了2023年,根據公開數據,美團的外賣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65%,而餓了麼的市場份額跌至30%左右。

誰能想到,幾年後的今天,這場勢均力敵的對決卻變成了美團的獨角戲,而餓了麼似乎逐漸消失在了市場的視野裡。

美團是怎麼走向一家獨大的?

在阿里收購餓了麼之前,餓了麼是外賣市場的領跑者之一,幾乎和美團形成了“二分天下”的格局。而當時阿里收購餓了麼的目的,顯然是想借助阿里龐大的資源體系,幫助餓了麼擴大市場份額,從而與美團展開更加激烈的競爭。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餓了麼似乎沒有抓住這個轉折點,戰略上陷入了“依賴大樹”卻失去創新動力的尷尬境地。

餓了麼看似早早進入了市場,卻在戰略執行上犯了一個“大忌”——過於依賴資金補貼與燒錢,忽視了用戶需求的深度挖掘和品牌差異化的打造。

而美團一方面通過加大技術研發,優化配送系統,另一方面通過精準的下沉市場策略,把大量的消費者迅速拉入了自己的陣營。

要知道,外賣行業最重要的資源是什麼?那就是用戶。美團的成功之一,恰恰在於它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迅速佔領了大部分二三線城市和縣城市場,這樣一來,美團不僅在大城市佔有市場份額,而且在廣闊的下沉市場同樣收穫了大量的忠實用戶。

你想想,二三線城市的外賣需求可不比一線城市少,相對來說還沒有那麼多的競爭者,市場空白,搶佔的機會不言而喻。

餓了麼當時的策略是什麼呢?看似滿懷信心地向外擴展市場,在技術投入和物流建設上卻顯得有些遲緩,尤其是在一些較爲“冷門”的市場區域,餓了麼並未能快速佈局。

美團則早早就開始佈局,不僅在外賣配送上精細化管理,還加大了對用戶體驗的重視,包括菜品質量、配送時效、客服質量等方面都做得比其他平臺更好。

你看,美團不只是打“價格戰”這麼簡單,背後的商業模式更爲精巧。美團通過外賣平臺的生態構建,逐步形成了一個“線上+線下”的商業閉環。

外賣、到店消費、團購、酒店預訂、共享單車……這些都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商業矩陣,而這些線上線下的用戶粘性和數據流量,恰好成爲了美團日後發展的助推器。

美團在這一輪競爭中,徹底扭轉了局面。而餓了麼呢?雖然在市場份額上依舊保持了一定優勢,但明顯感覺到餓了麼並沒有迎接未來的挑戰,它的市場擴張逐漸放緩,導致美團一度在外賣市場的“市場統治力”越來越強。

兩者在競爭的進程中,走到了完全不同的軌道上,正因爲美團不斷“進化”,而餓了麼未能及時跟進,所以纔有了最後的結局——餓了麼逐步掉隊,美團逐步加速。

接下來的幾年,餓了麼還試圖通過一些新的策略進行“反擊”,例如加大在新用戶上的補貼、推出更多服務內容,但美團卻已經用它龐大的“外賣+多元化生態”的模式牢牢佔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

這個局面,直到今天,都未發生過太大的變化——美團的外賣市場佔有率依舊牢牢佔據着行業的“C位”。

外賣市場一家獨大真的好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外賣市場最終真的變成了美團一家獨大,這對咱們普通人來說意味着什麼?

可能一開始,大家會覺得反正外賣也能點得到了,價格也不會差太多,外賣小哥也會準時送到。

時間一長,大家就會發現,外賣市場的變化其實遠不止這些。

最直白的就是價格問題,外賣平臺之間的競爭帶來了不少價格上的優惠,像各種滿減活動、折扣、限時秒殺等。如果你打開餓了麼和美團比較一下價格,就會發現其中一些不同的地方。

同樣一份餐,價錢或許會因爲平臺不同而有些變動,優惠的程度也不一樣。要是隻有美團這一個選擇了,商家就沒法再講價,平臺的佣金和手續費很可能就直接加到消費者身上。

消費者沒得選,價格自然就升高了。

不光是價格上漲,外賣服務的質量也可能慢慢下降。現在平臺之間的競爭不單純體現在價格上,還包括了配送效率、服務質量等方面。

你想,大家都爭着要給你最好的服務,那就不能忽視每一個細節。而美團成爲唯一的選擇後,它沒有了任何“壓力”,有時候可能就不那麼在乎送餐速度、餐品的完好度,甚至有可能提高配送費用,減少服務人員的管理和投入。

美團現在的外賣業務覆蓋面非常廣,不僅做外賣,還有酒旅、買菜、購物等,但美團之所以能做這麼多業務,背後是它不得不“求新求變”的驅動力。

畢竟,美團的競爭對手可不少,餓了麼、抖音、快手等平臺的崛起,都讓它不得不在創新上多下功夫。可是,假如它壟斷了市場,那創新動力也就可能消失了。一個平臺如果沒有了競爭者的威脅,那它自然不會再“拼命”提升體驗和創新服務。

過去我們看到很多新的配送模式,像“30分鐘送達”之類的承諾,都是平臺競爭壓力下產生的創新。

對於餐飲店來說,美團的“霸王條款”會成爲許多商家的心頭痛。

美團的市場份額要是越大,那平臺對商家的掌控力度也就越強。餐飲店爲了能獲得更多的流量,就沒辦法,只能接受美團給出的比較高的佣金比例,一般來說這個費用大概在20%到30%左右有的時候還會更高呢。

餐飲店如果希望通過美團獲取更多的訂單,就必須支付比以往更高的費用。商家如果想要增加曝光度,就必須在美團平臺上購買廣告位或參加各類促銷活動,這進一步加劇了商家的成本負擔。

有些餐飲店爲了搶佔位置,甚至要提前支付鉅額廣告費用,最終卻未必能獲得預期的回報。

對那些利潤本來就少的小型餐飲店來講,這着實是個不小的負擔。有可能會使一些小商家因平臺的壓力而不得不捨棄外賣服務。

所以說,外賣市場是否“一家獨大”對消費者來說,真的是直接影響到我們的錢包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