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消費金融高質量發展——透視中國消費金融十年沿革

本文作者繫馬上消費副總經理 孫磊

近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修訂發佈《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爲消費金融未來發展明確了方向。縱橫十年,砥礪奮進,新格局下的消費金融行業與中國經濟同頻共振,始終在創新與合規中向陽而行。

一、消費金融十年發展路迎來新時代

回顧近十年,消費金融經歷了一段相對漫長的發展歷程。隨着市場潛力被高度認同,狹義消費金融行業迎來大繁榮,但間接醞釀了後期的消費金融亂象,也預示着未來的持續規範與整治。2020年以來,圍繞市場準入、業務規範、平臺整頓、消費者保護等幾條主線的監管制度體系逐步建立,消費金融市場的亂象得到根本扭轉,新的發展階段正式到來。

而在監管體系的持續整頓下,消費金融除了在運營規範性和合規性方面提升以外,對經濟發展的正向作用和社會評價,以及對消費金融產品的豐富度和體驗優化都有了明顯的改進,使得廣大消費者對行業的認知和接受度明顯提升。

一是受衆由中高層人羣向長尾人羣延伸,更具普惠性。在監管部門的正確指引以及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下,消費金融近年來得到極大程度的普及。但相比信用卡、汽車金融和住房按揭等主要面向較高資質的中高層人羣,消費金融的受衆逐步向更具普惠性的長尾人羣擴展,普惠金融的特徵更加明確,是金融平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貸款類型由交易貸款擴展至信用現金貸款,更具普適性。車貸、房貸、信用卡只能在交易環節中應用,能夠滿足大多數消費場景的需求。而現金性貸款的產生,發揮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彌補了傳統消費信貸的不足,更加便利了消費者的信貸使用。

三是交易方式由線下模式擴展至線上模式,更具高效性。無論是信用卡、車貸還是房貸,均需要線下面訪面籤和等待審批授信,此類交易屬於延時交易,很難滿足消費信貸小、頻、急的需求特點。而伴隨大數據風控等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當前狹義消費貸款中超過一半是通過線上模式實現的,提高了審批交易效率,爲消費者提供了更優體驗。

四是服務主體由單一主體向多元化主體轉變,更具競爭性。伴隨消費金融認可度提升和互聯網滲透率提高,消費金融的服務主體由銀行單一主體向包括銀行、消費金融機構、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助貸機構等多元化主體進行轉變。各類機構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圈定自身客羣,進行差異化競爭。隨着能力滲透傳播,也開始出現跨界競爭現象,如銀行進行客羣下移,互聯網平臺進軍相對優質,形成了客戶羣體差異化分層與交叉並存的現象。

二、消費金融行業當前發展的兩大特徵

對照2017年前的情形,當前消費金融行業發展存在兩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進入存量期。這個特徵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1)業務增速由高速增長期進入平速發展期。從2014年到2022年,消費金融經歷了大幅波動的首輪發展週期,增速從2017年高點63.1%降至4.7%。而2022年作爲行業發展的拐點,消費金融市場步入穩健發展新階段。

(2)消費信貸的滲透率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據統計,我國狹義消費信貸滲透率(剔除房貸後的消費貸餘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2022年達到31.8%,而狹義消費信貸線上化滲透率已經從2014年的0.4%提升到了2022年的73%,逼近美國水平。

(3)居民部門的槓桿率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據統計,2024年首季,我國整體槓桿率已達到294.8%,居民部門槓桿率佔其中的64%,在30個可查數據的國家和地區裡排名靠前,數值高於平均值。

二是進入穩定期。這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剖析:

(1)業務模式穩定化。經過不斷探索完善,當前消費金融的業務模式基本定型,具體包含導流、聯貸、助貸、聯營和自營等五大類。在五類業務模式下,合作機構雙方可根據其客戶流量、資金成本、風控技術的資源稟賦進行差異化選擇和組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各類機構的特長,共同提升業務運作效率。

(2)合作模式標準化。消費金融合作模式較爲多元,其中利潤分配機制、風險緩釋方式、風險分擔模式、資金清算安排、客服催收運營機制等均已經具備標準化方案和配套的系統,業務落地效率被極大提高。

(3)風控框架穩定化。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互聯網平臺公司,風控的方法論逐步趨同,算法與策略模型上難有大的突破。着力點更多聚焦於樣本累積優化、模型快速迭代、風險監測分析以及IT系統建設等能力建設方向,力爭在相同框架下,在邊際效果上有增益性改善。

(4)監管政策穩定化。經過搭建框架監管制度、監管檢查問題反饋、制度細化完善等一系列過程,消費金融監管框架已經基本建立。相關監管制度已經由起步階段的定性要求發展爲明確的定量標準,這是政策趨於穩定的重要標誌。

三、消費金融行業當前仍面臨巨大挑戰

當前,消費金融行業正處於增量收縮、存量內卷、風險上移較爲困難歷史時期。但這個困難也是相對的,事實上,當前整個金融行業都掙扎於經濟增速放緩下的陣痛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行業發展高速發展的瓶頸效應,二是經濟增速放緩向消費金融的傳導效應,三是大型銀行轉型零售的擠壓效應,四是行業監管政策效果的累積效應。

但從長期來看,消費金融特別是消費金融機構的未來並不悲觀。一是從經濟發展維度來講,經濟風險持續存在,有起有落。經歷過考驗的消費金融機構在風險意識、風險能力方面將走上新臺階,行業將會更具韌性。二是從監管維度來講,監管政策體系已經初步建立,正在向對各類機構一視同仁的審慎監管方向深化。互聯網平臺等非持牌金融機構在監管政策約束下不再存在套利空間,公平競爭的環境會爲消費金融機構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三是從市場競爭維度看,隨着各類主體的涌入,消費金融相對超額利潤部分被擠平,風險管理能力弱、成本控制能力差的機構會退出市場。部分大型銀行仍然將消費金融作爲彌補業務缺口的權宜之計,隨着市場變化也會迴歸正常發展速度。只要堅持主業,只要堅持能力建設,在未來消費金融市場中消費金融機構仍然有競爭優勢。

四、消費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

從消費金融機構自身來看,要堅定落實五個自主,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轉變。落實五個自主,不僅是監管要求,更是消費金融機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以馬上消費爲例,其在業務發展上堅持全閉環能力打造,接近76%客戶來源於自營品牌,而自營品牌與自主客戶共同爲客戶運營、留客、粘客、活客的能力奠定了基礎。在獲客層面,呈現出客羣兩端白熱化、中間客羣尚存空間的趨勢,構成具有發展潛力的賽道,有望實現高質量發展。

從行業角度看,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應對挑戰。31家消費金融機構雖然互相之間存在競爭,但市場空間足夠大,協同性大於競爭性。如果能夠相互協同,會給行業發展帶來很大的益處。

一是客戶協同。每家消費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不盡相同,導致服務客羣有所差別。如果相互之間通過打撈等形式協同共享客戶,可以提升客戶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業務增量的空間。

二是數據協同。從縱向來看,客戶的不同交易信息能夠向機構展現更加豐滿的行爲畫像;從橫向來看,不同客戶羣體的信息集聚能夠使金融機構更加精準地解決問題。每一家消費金融機構的客戶數據是有限的,共享的協同效應是可觀的。這方面沒有技術障礙,應當攜手研究法律和合規問題。

三是技術協同。當前,每家金融機構均倡導自研技術系統,難以避免重複性開發,如果能夠實現相互賦能協同,該領域的技術進步會更加顯著;特別是在消費金融技術迭代加快的條件下,這項工作的緊迫性更爲突出。

四是消保協同。當前,消保領域的黑灰產問題特別突出。馬上消費倡導併發起了打擊金融領域黑產聯盟(AIF聯盟),目前已有百餘家機構參與,以實現協力打擊黑灰產。此外,全行業應當與媒體行業加強協同合作,幫助樹立更好的社會形象,共同促進消費金融行業更加健康有序發展。

本文源自:金融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