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2025丨李倩:科技金融將繼續支持服務實體經濟

中新經緯1月17日電 題:科技金融將繼續支持服務實體經濟

作者 李倩 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高級副總監

央行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我國科技型企業貸款的年均增速高達20%,是貸款平均增速的近兩倍。2024年末,專精特新企業貸款同比增長13%;科技型中小企業獲貸率接近50%。展望2025年,“科技金融”作爲“五篇大文章”之首,仍會成爲銀行業重點發展的新賽道,爲金融高質量支持實體經濟、新質生產力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2025年,在賦能科技金融的過程中,銀行或可聚焦三個維度。在公司治理層面,銀行應構建“五篇大文章”領導小組、各專門委員會、專業型機構等的組織架構,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的運行體制機制,完善科技金融領域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並從戰略規劃、服務體系、產品創新、人才培養、風險防控等方面綜合施策。

從服務體系來看,針對科技型企業從種子期到初創期再到成熟期的不同發展特徵,銀行應打破傳統信貸思維,建立起全週期服務體系以及全鏈條、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服務。比如,交通銀行已推出“交銀科創”品牌,努力爲科技型企業提供覆蓋全生命週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中國銀行鍼對特殊融資場景推出創新積分貸、知識產權質押貸、“專精特新”貸等特色產品;農業銀行則創新推出新興產業賦能貸,探索 “貸款+外部直投”業務模式等。這些舉措能夠有效暢通科技企業的信貸融資渠道,滿足科技型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多樣化金融需求。

從風險管控來看,銀行應積極創新業務風險定價模式。科技型企業尤其是處於初創期和成長期的企業,往往具有高風險、輕資產的特點,普遍存在缺乏有效擔保、資產難以估值等問題,與銀行傳統信貸業務的風險偏好及風險定價不相匹配。爲此,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力量,打造適用於科技金融的風控平臺和風控模式,建立專屬信貸審批體系,匹配差異化信貸政策或成爲發展重點。(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謝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