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含"自殺橋段"引爭議 網友:有些家長就是矯情?
近日,有讀者投訴稱《淘氣包馬小跳漫畫升級版》之《天真媽媽》、《裝在口袋裡的爸爸》等知名兒童讀物中出現自殺橋段的詳細描寫,相關作品因被質疑是否適合給小學生推薦閱讀引發持續關注,一起來看看。
《淘氣包馬小跳漫畫升級版》之《天真媽媽》中存在對自殺方式的詳細描寫。主人公馬小跳因不想練鋼琴而與朋友 討論“哪種自殺方式比較好”。接着,兩人的對話內容中 出現了“從樓頂上像鳥兒一樣張開雙臂飛下來”等語句。
另一部《裝在口袋裡的爸爸》則被指過分美化“死亡”。據報道,書中第145頁在描述一段關於跳樓的場景時寫道:“我再也承受不住人們的白眼和冷嘲熱諷……我決定結束自己的一生……我像一片樹葉一般飄向大地,然而我並沒有掉到地上, 卻墜入一個絢麗無比的隧道里……”
以上兩部作品均爲知名兒童讀物。《淘氣包馬小跳》由作家楊紅櫻創作,連續六年居於開卷全國少兒圖書暢銷榜前列,並被多次改編成電視劇、動畫片及舞臺劇。《裝在口袋裡的爸爸》由中國首位迪士尼簽約作家楊鵬所寫,在北京教育出版社版本中書的封面列有“新課標指定小學生必讀書目”的字樣。
對此,有網友表示,兒童讀物中出現“自殺橋段”肯定不合適,教育出版社需要嚴格把關;也有網友稱,孩子本來沒有“自殺意識”,這類內容完全有可能引導孩子向不好的方向去發展;還有網友表示,出現“自殺”也可以,但必須有合理的引導,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
針對被質疑的自殺話題,作家楊紅櫻於迴應稱,“早在一年前就對這點敏感內容進行了刪改,現在的版本已經沒有了。”她提醒讀者,可以讀讀《天真媽媽》文字版的原著,“讀完整的故事,讀自己的感受,斷章取義是最壞的讀書方法。”
目前,作家楊鵬並沒有對爭議作出迴應。
北京教育出版社目前已經將《裝在口袋裡的爸爸》全面下架,此後也會加強內容把關,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
作者楊紅櫻和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迴應稱,《淘氣包馬小跳漫畫升級版》系列圖書在 2019年就已經改版,書中提及自殺部分的情節已經被刪除。而所以今年5月份還能在該出版社網店購買到未改版的書籍,是因爲網點平臺存在庫存遺留問題,接到家長和媒體反饋後,出版社已在6月20日前將該系列圖書全部庫存更換完畢。
近年來,中國童書市場空前繁榮。2019年童書在網絡平臺的成交額,同比增幅超過圖書整體增速,成交額佔比位居品類第二,僅次於文教類圖書。越來越大的童書市場也暴露出疏於監管,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前不久,有兒童幽默小說中,將正在討論問題的女孩形容爲“長舌婦”,《小熊過生日》兒童繪本中,暗示朋友“小雞”變成了餐桌上的“烤雞”。還有一些兒童圖書赤裸裸地展示血腥、暴力等情節,引發社會爭議。事實上,門檻低、銷量大,是導致市面上童書內容魚龍混雜的重要原因。專家認爲,需要進一步加強分級監管和閱讀指導。
對於兒童讀物中的死亡教育,中國教育在線副總編輯江愛萍表示,教育是要直面生死的。但我們的教育一直在逃避這個問題。其結果就是,當孩子在現實裡碰到問題而產生負面情緒,或有解不開的心結時,孩子也會逃避,而逃避的方式不外乎就是自殺、輕生,放棄生命的做法。
因此,有關一個人生的價值、死的價值,孩子需要通過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得到認識、理解和思考。這其中,家長和老師要依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科學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生死觀”。
迴歸到事件本身,江愛萍稱,從讀物本身來講,展現一些真實的社會問題,或是他人真實的想法,是沒有問題的。但其中包含3點需求,至關重要:
第一,針對兒童出版物,我們的管理審查制度和分級閱讀制度不能缺位。比如,一些讀物不適合低齡孩子獨立閱讀,因爲孩子在某個年齡階段前,是分不清虛擬和現實的,也很難建立起事物間的關聯。那麼,童書分級管理體系有沒有很好地指導家長,爲孩子選擇適齡、健康的童書?
第二,出版社和童書編輯,必須嚴把內容關。出版社一定不要見利忘義,遵守行業規範,做好行業自律,從事少兒出版的單位,應具備相關專業編輯力量,加強對少兒出版編輯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的教育培訓。引導出版更多精品兒童讀物,用優質兒童讀物驅逐劣質兒童讀物。
第三,把書直接扔給孩子,不是閱讀更不是教育。家長在爲孩子挑選童書時,應首選經典讀物,最好自己先閱讀一遍再推薦給孩子,或與孩子同讀一本書。對於低齡孩子來說,家長和老師必須在孩子閱讀過程中寄予陪伴和引導,這點尤其關鍵。當孩子遇到負面情緒時,告訴孩子可以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應對和解決,這種做法本身就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很多網友表示,其實童書作者本身並沒有宣揚自殺,那只是書中人物短暫的心理狀況,而且很多網友稱自己是讀“馬小跳”長大的,也沒見自己就想去“跳樓”,不懂現在學生和家長爲什麼這麼“脆弱”,與其家長投訴這投訴那,不如自己好好教育孩子,那是你的孩子,你不教育讓一本書教育,豈有此理……
這點正如教育專家江愛萍所說,反應現實問題,傳遞他人的真實想法,並沒有錯,只是未成年人心智還不夠成熟,不具有足夠的分析和辨別能力,很容易受到“自殺”描述本身的影響。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表示: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他們在看到書中描寫美好的自殺、跳樓情節時,很有可能去模仿,最可怕的是羣體模仿。他們很可能認爲體驗跳樓後,還可以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告訴他們一種嶄新的美好體驗。袁勇貴主任強調,兒童讀物也不要就自殺、性等問題避而不談,但要以合適、健康的方式來講述。袁勇貴主任建議,家長在購買兒童讀物前,可以自己先讀一遍,看是否適合孩子閱讀;另外,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閱讀,這樣就可以及時引導,幫助孩子對書中內容進行正確地思考。
最後我想說,這個社會的確有不夠美好的一面,面對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培養,我們確實有責任從制度層面、產品層面和人的層面,不斷深入探索和延展。同時,我也有着和楊紅櫻一樣對某個時代的懷念:那時候沒有斷章取義的“掃雷媽媽”;那時候的孩子能安安靜靜地讀自己喜歡的書,由衷地愛上閱讀;那時候沒有規定必須寫讀後感,孩子卻能讀出真情實感;那時候的小讀者是幸運的,因爲他們長大成人之後,還擁有難忘的童年閱讀的記憶。我有幸,從那個人文存粹,閱讀自由的時代走來,且沒有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