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深處守水人
守望一條河,染綠一座山,點亮一片夜。
新疆天山深處,三工河蜿蜒北去。在著名的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附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二二二團轄域,高新東跨過吊橋,拾級而上,走進阜康市北亭供電有限責任公司水電站渠首控制室,監測河流水位,檢查設備運轉。算起來,他從1979年接下父親高明福肩上的擔子,已在這裡工作整整45年。“在這住着,眼睛盯着,心裡才踏實,這裡離不開人吶!”高新東說。
護渠、守水、植綠……每當高新東來到渠首,眼前的青山、腳下的河水,總會讓他想起父親,想起已過世的爺爺。高新東工作的水電站,曾是兵團十二師二二二團唯一的電力來源,守護好電站渠首對於確保電力供應十分重要。1960年初,電站渠首建成後,便走馬燈似的不斷更換守護者,他們受不了荒野環境和枯燥工作,直到1971年,高新東的父親高明福接手這份工作。
“父親退休後仍住在渠首邊,看山、看水,看工作中的我。”高新東說,“當年父親爲幹好這份工作,將家安在渠首旁,把爺爺也接過來,他們看着光禿禿的荒山,心裡很不是滋味,便帶領一家人種樹,四周的荒山漸漸綠起來。”高新東青少年時期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隨家人上山種樹。
兩代人守水,三代人植綠。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高新東一家三代靠手拉肩扛已種下3萬多棵樹。“荒山綠了,大山看起來越來越年輕;水不停地流,還不折騰人;渠首也很硬朗,一直沒有大毛病,想到這些我特別有成就感。工作生活雖然單調,但很值得。”置身青山綠水間,高新東會心一笑。
其實,高新東初到水電站渠首工作時也滿心不願意。本來,高新東要到烏魯木齊工作,聽說他到自治區首府就業,親戚和朋友們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可高明福考慮到水電站缺人手,執意讓兒子回來。“守在山裡,每天除了看水,還是看水,有意義嗎?”因爲工作的事情,高新東第一次與父親鬧脾氣。
最終,高新東拗不過父親,回到大山深處。雖然很不情願,高新東面對工作仍一絲不苟。“渠首確實需要人,那時也只有我最合適。”隨着時光的推移,高新東慢慢理解了父親,“咱兵團人就是要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只要自己努力,在哪兒都能找到位置,在哪都會有價值”。
霜降至,秋水涼。高新東來到河岸,將河中的枯枝落葉打撈上來。除了每天監測水位、檢查設備,高新東會根據季節變化,開展當季的重點工作。冬天會重點檢查渠道,如果出現結冰要及時“打冰”;夏天要防止暗渠發生漏水等情況;遇到下雨天氣,則需重點注意水位變化,隨時進行應急處理。
山裡的雨,說來就來。在一個夏日的傍晚,高新東在渠首測完水位回到家中,和妻子薛麗萍拉家常。突然,一陣馬蹄聲打破了山谷的寧靜。“山頂下雨了,大得很,你們趕快到高處躲躲。”一名和他熟悉的牧民趕到家門口大聲喊道,話音未落便策馬疾馳而去。
“如果大雨引發的山洪衝擊渠首,不僅會造成損失,還影響供電。”高新東緊張得跳起來,一邊奮不顧身衝向渠首,一邊讓妻子帶着父母和孩子向高處轉移。他將流速儀放進水中測量,發現水流量在暴漲。
頭頂傾盆大雨,腳下洪水奔涌。30個水、40個水、50個水、60個水……30個水就是每秒流過30立方米,短短三四分鐘,水流量已翻番。受洪水影響,電動閘門失控,只能手動提閘,而平時至少要2人才能轉動提閘軸輪。情況緊急,怎麼辦?“沒有其他辦法,只能咬牙!”不知哪兒來的力氣,高新東硬是憑一己之力,轉動了閘門。
然而,閘門擡起那一刻出現了更危險的情況,山洪裹挾着碎石咆哮而來,高新東瞬間被沖走。半夜時分,洪水退去,高新東的妻子和同事才找到了被樹木攔住的高新東。“那次太危險了,心一直懸着。”回憶當時的情形,薛麗萍仍心有餘悸。
由於高新東處置及時得當,水電站渠首保住了,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要感謝在山上栽種的這些樹,樹木擋住了大部分山洪挾帶的碎石。如果沒有這些樹,渠首很難保全,我也會被衝進激流裡。”高新東感慨:“樹木不僅綠化了荒山,關鍵時候還阻擋洪水,保護了人和設備。”
在日常工作中,高新東喜歡琢磨。他研究製作了水位報警器,當傳感器檢測到水位超過設定值時,就會發出提示鳴響。此外,電動手閘、河流實時監控儀等也安裝在渠首,讓水位監測、設備操作等工作更爲科學便利。
“守渠人終究會被科技取代,現在的堅守,也許就是等待那一天的到來。”隨着時代的發展,阜康市北亭供電有限責任公司水電站早已不是當地唯一的電力來源,但仍在發揮作用,持續供應清潔能源。去年3月,高新東整60歲,到了退休年齡,現在以返聘的方式繼續堅守在渠首。
青山巍巍,碧水淙淙。60多年過去了,水電站渠首安然無恙。“如今有洪水預警,山上的樹也更多了,基本不會出現危險情況。”高新東說,“其實沒什麼好講的,這輩子就幹了兩件事,一件是守水,一件是種樹。只要發電設備運轉,我就會帶着責任,繼續堅守在這裡。” (經濟日報記者 喬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