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北上廣"成真了嗎?"南漂"或漸漸取代"北漂"

北京上海面臨住房條件交通堵塞垃圾處理壓力等所謂‘大城市病’的困擾,人口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增量放緩,既有政府調控引導的因素,也有大城市生活成本大等因素。”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力5月20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分析

“寧要曹縣一張牀,不要上海一套房。”近日,山東曹縣因爲生產漢服與出口日本棺木等產業實現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463.82億元,受到網民各種媲美北上廣深的讚許。

當看到抖音上這句話,不管身在上海還是曹縣的人或許都會心一笑。大概五年前,一條名爲《我買好了30張機票在機場等你:4小時後逃離北上廣》的推文朋友圈瘋傳,離開大城市一度擊中很多“上班族”的心坎。儘管那場“逃離”後來被詬病爲“一個並不完美、略糙的營銷活動”,可在此之後,“逃離北上廣”成爲了新聞媒體、社會學家、人口學觀察的對象。

5月中下旬,各省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陸續發佈。時代財經梳理數據發現,“逃離”或許發生了。

近十年來,北上廣深的人口流入情況出現了分化。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增速極大地放緩;廣州深圳常住人口增速加大,而且這兩個城市的產業結構、就業機會、居住環境等使得吸引力仍在持續上升。

“北京、上海面臨住房條件、交通堵塞、垃圾處理壓力等所謂‘大城市病’的困擾,人口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增量放緩,既有政府的調控引導的因素,也有超大城市生活成本大等因素。”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高國力5月20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分析。

儘管北京、上海兩個城市人口增速放緩,但上海人口轉移的通道更順暢、動力更明顯。高國力指出,長三角擁有一批等級不同、可承納來自上海人口的城市,如蘇州、無錫、寧波、杭州、南京等。這些城市能夠跟上海保持非常便捷的經濟聯繫,而京津冀周邊吸納北京人口外遷的備選城市卻相對較少。

在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耀看來,北京、上海人口放緩是主動減少、人爲控制的結果,人們並不是自願選擇“逃離”,而是被“拒之門外”。陳耀告訴時代財經,2014年以來,北京戶籍控制非常嚴格,“中心城區的每一個區每一年都有人口增長的約束性指標。”

陳耀透露,這一嚴控戶籍的狀態未來可能會略微調整。“現在學界存在一些爭議,世界上主要的首都包括東京、紐約、倫敦、墨西哥等人口密度都較大,北京與它們相比並不高。此外,衡量一個城市發展質量與潛力的重要指標就是人口淨流入以及淨流出,北京可承載的人口還是有空間的。”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上海人口最多 廣州年平均增長率最高

近日公佈的各省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海以2487.1萬常住人口,居四大一線城市人口之首,緊隨第二的是北京,常住人口爲2189.3萬人,排第三、第四分別是廣州(1867.7萬人)與深圳(1756萬人)。

雖然與十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相比,排位依然不變,但“年平均增長率”這一反映人口流動的數據表明,情況正在起變化。

北上廣深核心人口數據對比,時代財經根據相關數據整理

北京人口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增加228.1萬人,年平均增長1.1%,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3.8%下降2.7個百分點,這意味着,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長有所放緩。

人口增量放緩的不僅北京,還有上海,而且上海的年平均增長率比北京還要低。上海的常住人口與2010年相比,增加185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爲0.8%,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3.4%下降2.6個百分點。

回顧近十年,影響北京人口最大的事件要數2014年2月26日國家提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事實上,這一政策提出的背景,恰恰是人口規模增長過快。

陳耀向時代財經介紹,政府曾提出北京人口規模到2020年不超過2000萬。讓人意想不到的是,2014年左右,人口突破了2000萬,增長過快,甚至近乎失控。因此,國家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同時從2014年開始嚴格限制中心城區的人口增長。

2017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批覆提出,嚴格控制城市規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後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

“戶籍控制得非常嚴,現在很多人在北京打拼了30年,想要落戶而不得。”陳耀惋惜道,因此,北京常住人口的減少,一是北京疏解非核心功能的效果,二是主動減少、人爲控制、減量發展的結果。

在陳耀看來,今年的人口數據說明了近年控制人口規模取得一定成效。

同時,陳耀認爲,未來政策可能有放寬的空間,北京常住人口增速可能會回升。“人口淨流入與淨流出關係城市的發展潛力,因此近幾年很多地方開展搶人大戰,不僅是搶人才也搶人口,大專文憑也可以落戶。再加上北京人口密度與國際上主要的首府相比,並不高。學界有觀點認爲,北京可承載的人口還是有空間的,在政策執行上可以適度放鬆。”

陳耀口中提到的“北京可承載人口仍有空間”主要指的是,門頭溝區、房山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大興區懷柔區、平谷區、密雲區和延慶區這10個區。時代財經結合最新人口數據計算可知,北京由於面積最大(16410.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四個一線城市最低的,每平方公里1334人。而從小漁村發展而來的深圳,由於面積僅有1997.5平方公里,卻承載了1756萬人口,人均密度是四個一線城市最大的,達8791人每平方公里。

生活成本上升是不少人離開北京的主要原因。高國力稱,“由於綜合性的生活成本上升,大學畢業生、從海外歸來的留學生看到北京的生活成本這麼高,居住條件、環境短期內很難改善,最終選擇去其他地方發展。有的此前在北京打拼的人們,也由於相同原因選擇了離開,到二線城市去發展。這都是導致北京人口增速明顯下降的原因。”

至於上海人口減緩,在陳耀看來,上海人口疏堵同樣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態勢。

“上海到了反哺周邊的發展階段,長三角內部的浙江、江蘇吸引從上海流出的人才。”在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公佈後,民生銀行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應習文接受時代財經記者採訪時曾分析,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有一定的壓力,自然要開始往外擴,由城市圈、城市羣,大都市圈、城市圈,再到城市羣發展。

廣州、深圳人口集聚效應顯著

應習文曾對時代財經指出,上海到了反哺周邊的發展階段,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較長三角要稍微晚一點,處於虹吸階段和反哺階段之間。

七普數據顯示,深圳常住人口達到1756萬,相比於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新增了714萬,增速高達68.46%,年平均增長率爲5.35%,比六普公佈的3.98%增加了1.37個百分點。

深圳市統計局分析,深圳人口保持較快增長的原因在於三方面:“一是‘全面二孩’政策有效持續發揮作用,使生育水平有所回升,自然增長人口逐年穩步增加;二是戶籍人口遷入的機械變動促進深圳人口規模擴大;三是深圳作爲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經濟活力增強,經濟總量位列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吸引了大量流動人口,十年間也沉澱了大量人口。此外,‘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進一步增強了城市的吸引力,人口集聚效應顯著,促使常住人口保持了較快增長。”

再看廣州,廣州常住人口爲1867.66萬人,與2010年相比,十年共增加597.58萬人,增長47.05%,年平均增長率爲3.93%,比六普的2.48%提高了1.45個百分點。而且外來人口數據顯示,三個常住人口之中,有一個是非戶籍人口,而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每兩個常住人口,就有一個非戶籍人口。

從人口的省際流動來看,廣東也是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十年間人口增加2171萬人,而廣州與深圳新增人口合共1311萬人,這意味着,廣州與深圳貢獻了六成廣東省新增人口,是珠三角城市羣和都市圈勃興的“中流砥柱”。

高國力分析,近十年,以廣州和深圳爲龍頭的珠三角地區保持了經濟快速增長,產業體系得到培育和壯大,對就業崗位的需求非常旺盛。他特別提到,深圳特區經濟增長較快,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等不同類型、不同行業和領域的企業發展壯大,有對不同層次的勞動力需求,既有高端的專業技術、研發人才需求,也有中端的藍領工人需求。而廣州作爲省會城市也在發揮了很大的吸引人口效應。

從數據上看,廣州人口的年增長速度比深圳更快。陳耀分析,深圳只有1900多平方公里,從小漁村到特大城市,其擴張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人口密度較高。“這幾年深圳房價相對高,原因是需求增大,可供土地減少。從城市的宜居性出發,深圳高樓林立,城市的綠化面積較少,廣州相對環境更宜人。”

人口省內流動趨勢明顯

近日在網絡上流傳關於“北上廣曹”的段子。由於抖音博主的一句“山東菏澤曹縣,666!我的寶貝~”,曹縣迅速從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徹底火遍全網,背後是曹縣的硬核實力——山東菏澤曹縣在全國十大淘寶村集羣中位居第二,是全國最大的演出服和漢服基地,棺材出口佔據了日本棺材市場的90%。

有意思的是,全網掀起了一波把曹縣媲美一線城市的調侃——“寧要曹縣一張牀,不要上海一套房。”“我國四大城市:北上廣曹。”陳耀分析,過去人們追求到大城市發展,錢掙得多一些,機會也多一些。“現在來看,一線城市人口流入被限制,而且房價很高,不如回到家鄉安居樂業。因此人們調侃,曹縣可以媲美北上廣。”

事實上,曹縣作爲縣域經濟的代表,其發展也契合第七次人口普查中發現人口流動的新趨勢。截止2020年11月1日,流動人口數量高達3.75億人,而其中省內流動人口爲2.51億人,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流動人口已經選擇在省內近距離流動。

陳耀分析,三分之二的人選擇在省內發展,這是近年國家極力提倡的發展模式。改革開放使得人口流動範圍擴大,大跨度、大規模的流動造成春節期間幾億人的大遷徙。這對整個社會,尤其對公共基礎設施來講是不堪重負的。“現在很多中西部地方得人,比如四川、湖南,都回鄉創業,既能夠照顧很多留守兒童老人,又能夠幫助家鄉發展,這是值得鼓勵的。”

從數據可以看出,留在北上廣深的人們,擁有大學文化佔比遠高於全國水平,可謂“不是猛龍不過江”。北山廣深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含大專)的人數分別爲41980人、33872人、27300、28849人,而從全國來看,每10萬人中有大學學歷1546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