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們很有料!心動程度100%
聆聽歷史迴響,感受藝術魅力
探索科學奧秘,洞察社會本質
通識教育就像一座橋
連接着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島嶼
城院學子已然踏上了這場
充滿驚喜與收穫的“知識之旅”
走出教室、走進校園、
走進城市和鄉村
當知識學習與精彩紛呈的研學活動相結合
讓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同學們
拓寬眼界視野、提升人文素養、
培育科學思維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這些精彩的課程吧~
最City的課堂
《杭州通論》
《杭州通論》是一門沒有教材,卻有主題的課程,那就是帶領學生尋找城市發展背後的邏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城市認同,社會責任感和實踐智慧。課程邀請或是對杭州城市有研究、或是深度參與杭州城市規劃發展的校內外專家擔任教師,以“名家英才精講課堂+沉浸式杭州實踐課+翻轉課堂展示”的形式進行授課,並輔以“星光大課”等主題活動。
2022年9月15日《杭州通論》第一課現場
《杭州通論》帶領學生走進杭州,從西湖、良渚的歷史溯源,大運河街區的產業變遷,到杭幫菜博物館的味蕾盛宴,饅頭山的人文景觀,青山湖的生態之美,再到小營巷的紅色記憶,杭州西站的時代風貌……這座兼具文史底蘊與現代時尚魅力的城市,成爲學生全方位觀察、理解、研習的大課堂和實驗室。
學生們穿梭於街頭巷尾,用腳步去丈量、懷真心去認識、以實踐致真知,感受歷史與現代交融、傳統與創新並存,觸摸城市“跳動的脈搏”。
2024年,《杭州通論》課程2.0版以“10+5+1+N”形式展開,即10次專家授課、5次專題講座、1次現場實踐課,N次小組彙報,課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講解生動,吸引了衆多師生和社會公衆參與。
《杭州通論》現場課走進杭州西站
電信2303班的艾陽浩說:“良渚實踐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明探尋之旅,這段經歷不僅加深了我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也提升了大家對非遺保護的關注,從而激勵我們爲弘揚中華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走進杭州西站讓我認識到,現代火車站不是單一的交通樞紐,而是能夠實現站城融合的中心地帶。我相信杭州西站將在杭州未來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智能建造2301班的吳宣誼分享了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體會。
煥新古老的大運河
《中國大運河與工業遺產》
《中國大運河與工業遺產》課程負責人曹福然表示,立足毗鄰世界遺產京杭大運河的學校區位優勢,課程以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工業文化爲內核,聚焦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杭城篇章”,闡釋杭州依託大運河佈局傳統工業的歷史演化、經驗成就和文化選擇。
訪談原地方國營杭州絲綢聯合印染廠紡織工人代表許恆
課程注重挖掘科研、教學、實踐等場景的人才培養功能,採取了重引導、融理論、多實踐的教學模式,內容涵蓋工業鏽帶、生活秀帶、評價體系、數智時代四大模塊,以部校共建平臺浙江省大運河文化研究院爲資源支撐,向學生講授當前國內外理論、史實與代表性案例等。
在課程的實踐環節,除思辨研討、小組報告外,還包含設備實操、田野調查兩大內容。其目標是拓展青年學子對大運河文化遺產譜系的認知和理解,在可信、可親、可及中體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豐富內涵,增強“四個自信”,以文化創新“打開”流淌千年的中國大運河。
學生撰寫的大運河主題調研報告彙編
“通過課堂學習和實踐活動,我切身感受到了大運河工業化進程的波瀾壯闊。依託大運河,許多沿線的‘老工廠’‘老園區’舊貌換新顏,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中國大運河的歷史與文化,遠比我所認知的更加豐富有趣。”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生說。
一場“尋根”之旅
《尋找中國鄉村》
“出發,去找。”
“年輕的朋友們,從觀察身邊開始,打開內心的束縛,記錄想記錄的,表達想表達的。”
“記錄自己所尋,書寫自己所念。”
人文學院教師傅俊把《尋找中國鄉村》比作一場與三五師友的遊歷、探尋之旅。從史前遺址到美麗新村,從詩詞記文到繪畫藝術,從田園風光到房屋建築,從村落人家到鄉里鄉親,從農家生計到掌邦之野,從柴米油鹽到精神世界……一邊尋找,一邊學習;一邊學習,一邊尋找,這門課的焦點是“鄉村”,核心是在“尋找”。
在這門課程裡,師生共同探秘淳安詹家村、安吉李村、嘉善北鶴、紹興安昌、蘭溪社峰村……通過思考、閱讀、觀察、調查多維齊動,促使學生走近中國鄉村,感受鏈接大地與文明的根。
師生赴杭州蕭山歡潭村進行實地走訪
《尋找中國鄉村——學生文萃》
課後,傅俊將學生們的課程作業精心編輯成冊。這冊名爲《尋找中國鄉村——學生文萃》的作品集,被送給學生留作紀念。傅俊表示,“修讀這門課程的學生來自多個不同專業,從課程角度而言,我希望能爲他們搭建更多探索、思考、感受的平臺。在科普知識、提升人文素養之外,助力學生增厚人生底色,以期幫助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有更多‘再出發’的可能性。”
科學與人文的“二重唱”
《中國古代陶瓷》
瓷器是古代中國的偉大發明,浙江則是青瓷的故鄉。人文學院歷史學系黃義軍開設《中國古代陶瓷》通識課,帶領學生了解中國陶瓷起源、發展、演變的歷史,學習陶瓷文化,品鑑古代陶瓷。
陶瓷發展的過程既是一部科技史,也是一部社會生活史。黃義軍認爲,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思維邏輯的培養是重中之重。因此在課程設計中,黃義軍注重通過不斷髮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她在課堂中設置“我最喜歡的陶瓷器”速寫環節,鼓勵學生或從不同的陶瓷器組合觀察地域變化與工藝的聯繫,或通過近觀瓷器分析某種裝飾的形成過程。
來自商學院、醫學院的學生在課堂上速畫史前陶器
課程設置“人文行走”活動,帶領學生前往南宋官窯博物館等地參觀學習。在南宋官窯研究成果展、南宋官窯遺址展、中國陶瓷文化陳列以及臨時展“瑞爐流香——景德鎮宋元青白瓷香爐標本展”等展覽中,學生觸摸、觀察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陶瓷,感受來自遙遠歷史的溫度。養知、養心,師生在課程中共同感受陶瓷文化、發現價值所依。
黃義軍爲學生們講解南宋官窯出土瓷器
青瓷獨特的紋理讓人沉醉其中,細膩的釉面彷彿映出了往昔的事物。“我在瓷器中感受南宋的人文氣息,感受歷史的文化底蘊,這豐富了我的人文素養。” 來自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電信2101班的王浩旭說。
傳授的不只是寫作“秘籍”
《大學寫作》
“提問題,做理辯”是《大學寫作》課程的核心理念。課程內容不僅圍繞文化遺產、科學技術與中西文明、語言與人工智能、文物的生命等話題,還將社會熱點《黑神話:悟空》、優秀紀錄片《國家寶藏》、優秀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等素材融入教學,目的就是運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表達能力和寫作技能。
《大學寫作》課程組與清華大學專家教師交流
《大學寫作》課程組研討與集體備課
《大學寫作》課程負責人胡曦幻表示,課程設計學習借鑑了大量國內知名高校的寫作類通識課程,還特別邀請清華大學《寫作與溝通》課程組教師進行指導。通識教育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不僅能夠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還對其大學階段的學習和未來職業生涯都有幫助。
法學2305班的汪小琰說:“很感謝老師,我在大一第一學期就參加瞭如此有意義的一門課!閱讀、討論、思考貫穿着課堂始終,我的寫作技能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感覺非常有收穫!”
做有覺悟的現代公民
《國家的常識》
“國之者,積民而成。”愛國,由做現代公民而始。一個現代公民,有健全的政治情感,自愛而愛人,不冷漠,不狂熱。一個現代公民也有開闊的心胸、全球的視野,不坐井觀天,不故步自封。一個現代公民還有務實理性的見識、長期發展的眼光,腳踏實地,不奢望,不絕望。
這是法學院教師傅乾開設的通識選修課《國家的常識》的課堂。課程力求紮根中國、面向世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在這裡,老師會從“第三種黑猩猩”講到“酋長如何掌權”,從蘇格拉底之死講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裡,學生可以瞭解到國家制度創新的意義,可以瞭解到不同國家的地理文化……這些鮮活的案例,來自政治人類學、比較政治學、發展政治學等不同學科,引發學生對國家概念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培養學生的現代公民意識。
“通識教育,首先是品格養成的教育,講的是‘先立其大’。”傅乾認爲,無論古希臘講的做“好人”和“好公民”,還是中國古人講的“禮義廉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是異曲同工。其次,通識教育是知行合一的教育,講的是修養,是擔當,是行動。再者,通識教育是情感的教育,講的是通情達理,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希望《國家的常識》這門課,不僅能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也能培養他們擔當的品格、動態的心智和實踐的智慧。”傅乾說。
帶你穿越古代杭州
圖與畫之間——境外所藏浙江‧杭州古地圖展
“自古以來,杭州便不僅是居住與生活的空間,也是被記錄與想象的空間。這些記錄與想象,許多以地圖爲承載。”
“杭州是最早進入西方視覺記錄與想象的中國城市。”
爲了擴大通識教育的覆蓋面、打造浸潤式育人環境,2024年6月,由學校通識教育中心主持策劃,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浙大城市學院人文學院兼聘教授林天人老師爲主策展人的“圖與畫之間——境外所藏浙江‧杭州古地圖展”開幕。展覽匯聚了70餘件從美、英、法、日、西班牙及我國臺灣地區搜訪而得的浙江及杭州珍稀古地圖的高清複製件,集中呈現了大運河、海塘與西湖歷史變遷。
中文2101班曾雲瑞說:“古地圖展上大量兼具地理信息和繪畫趣味的圖畫,不僅向我們展示了古人高超的地理繪畫技術和豐富的地理文化知識,也是我們在文化視角上‘再發現’現代杭州的難得機會。我們不僅領略到杭州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底蘊,也在觀賞學習中堅定文化自信理念。”
“這場展覽是浙江、杭州歷史文化的展示,也是對古代地圖與歷史的探索,讓我瞭解到古代這片土地的自然環境、歷史變遷與文化發展的歷程。這些古地圖讓我更加直觀地看到過去浙江以及杭州的風貌,認識到了杭州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廣告學2201班吳佳俐說。
“圖與畫之間——境外所藏浙江‧杭州古地圖展”還將走出校園,於2024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在杭州市政協新時代協商民主實踐中心(城市陽臺)、12月16日至12月30日在杭州圖書館,面向社會公衆展出。
浙大城市學院自2023年啓動通識教育提升工作以來,通過邀請專家打磨指導、開展多輪評審等,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育人成效進一步凸顯,目前已形成“藝術與人文”“社會與價值”“自然與科學”“溝通與寫作”“量化與邏輯”五大模塊的通識選修課程體系。除上述課程外,學校還設有《杭州歷史與記憶》《中國古代的藝術》《宋代陶瓷》等優質通識課程。下一步,學校將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之以恆打造豐富多元、富有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提高人才綜合素質和培養質量。
來源 / 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宣傳部,部分圖片 肖婷 攝
責任編輯 / 張丹
審覈 / 孫亞飛
終審 / 陳雯婕
出品:
tuī
jiàn
yuè
d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