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卷還高薪?當TA們去香港工作後...
這兩年,打開社交媒體,你也許會經常看到怒贊香港職場薪酬優渥、沒有加班文化、女性友好、沒有35歲危機的帖子前仆後繼被推送至你的眼前。
不過仔細一看,評論區也不時跳出異樣聲音:“不加班大概因爲工資低”、“港碩留子搵工地獄開局”、“入職港企,濾鏡破碎”。
到底哪一方的說法纔是真實的?
不同人眼中香港職場的AB面
針對求職者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我們採訪了2位曾同時就職於香港和內地的職場er,主要從赴港工作的原因、職場文化(工作生活平衡度、是否女性、大齡友好等)、內卷程度對比、目前的人才缺口等方面進行了訪談。
從結果看,不同的個體,不同的職業,對香港職場的感受大不同。
Evelyn是內地人,在英國唸完本科後,回國在上海工作2年,後去往香港念碩士,通過IANG簽證成功留在香港工作。
她坦言,當初選擇香港作爲職業生涯的轉折點,首先是考慮到長遠規劃,香港具有較寬廣的國際視野和發展前景,其次對非本地人畢業生很友好,而且職場對女性的友好度很高。
進入職場後,她的體驗也相差無幾。
一是work life balance。加班文化並不盛行,工作節奏快,但手腳麻利點,下班前都能做完——“我幾乎好像都沒加過班”。
對於前段時間新聞報道的內地人才將不好的風氣帶進香港職場,她個人體驗也不明顯。
“誰會那麼傻呢?有的人就是衝着wlb來的,來了又開始卷、主動降薪,不是自相矛盾?”
二是她認爲香港職場中,人與職場、同事之間的邊界感比較強。大家有共識將手頭工作集中在工作時間內完成,下班之後,少有人通過私人電話聯絡工作相關的事。
“在我的舊司(內地),老闆要求每個人下班必須帶電腦回家。”
此外,同事之間很少打聽婚戀、生育、家庭或年齡情況,這也是Evelyn所看重且認同的:人與人之間會保持莊重的邊界感,所謂e人友好,i人天堂。
不過,另一位受訪者SHAN對於香港職場的看法,雖與Evelyn有重合,不同點也很多。
SHAN是香港人,大學畢業後先在香港工作,後自己創業的同時又進內地大廠工作了幾年,現返回香港工作。
首先,在對學歷要求方面,Evelyn和SHAN都認爲,香港職場雖對學歷有一定基礎門檻,比如要求本科、看重港八大資質,但整體而言對學歷的要求沒那麼嚴重。用人單位還是更看重求職者在學歷、能力、經驗和知識轉化能力方面的綜合實力。
但對於加班文化、職場是否大齡友好等問題,SHAN則感受不同。
在他從事的行業,需求旺季時,加班是常態化的,“早上9、10點上班,晚上7、8點下班我們都不會視作加班的。真正最瘋狂的一次是加班到次日早晨7點。”在他看來,香港的職場節奏更快,工作更飽和,對求職者的工作效率要求也更高。
對於大齡危機問題,SHAN認爲,雖然市場上並沒有歧視大齡人士的風氣,是否會被“年齡歧視”實際由供需決定。
在一些更需要經驗和技術的崗位,資歷深的確比資歷淺的更重要。
比如科技IT部門,5年經驗+月薪2.5萬塊的年輕人 VS 15年經驗+月薪5萬塊的中年人,他可能傾向後者:“因爲目前我們缺的確實是經驗能覆蓋更寬領域的老手”。
此外,企業也會計算招聘年輕人花心血培養一番卻反被當跳板的成本。
但某些崗位則不一樣,比如銷售。企業爲公司形象年輕化等綜合考量,傾向聘用更年輕的僱員是有可能的。
而某些必須緊跟前沿風尚的部門,尤其需要新鮮idea,也會在招聘中特意給年輕人留出席位。
“但其實沒有刻意針對年齡去篩人的標準,還是看不同市場和行業真實需要。”
他認爲一個人能否在香港就業市場站穩腳跟,更多跟對自身定位是否清晰相關,而非年齡。
“一個人35歲,但學習能力強,適應性高,貼合職位需求,他就是炙手可熱;反之,即便25歲但渾渾噩噩,市場還是會淘汰你。”
揭開香港職場的共性與真面目
Evelyn和SHAN對香港職場的感受彷彿“歲月靜好”與“叢林法則”兩個極端,但恰恰反映了香港職場的一種內核、多種面向。
不少人和Evelyn一樣,初始迷戀源自對開放自由、與國際接軌、工作生活平衡的嚮往;
認同港女精神,看中職場女性友好度(2023年數據顯示,香港女性高管人數在38%左右,遠超亞洲其他地區);崇尚邊界感,對沒人管你是不是異類的“冷漠”感到安心;
但後來,他們看到了晚9點後依舊燈火通明的中環(加班版),看到了爲維繫高昂生活成本不得不“熱愛”工作的疲憊社畜,以及更冷酷、直接的職場選拔;看到了38%的女性高管率背後,是僅14周的產假。
祛魅和探索的過程讓人逐漸靠近內核,我發現“甘蔗沒有兩頭甜”的道理在香港職場體現得淋漓盡致。
要享受一座城市的好,必然要承擔一部分不那麼美好的東西。
在香港,work life balance的確被提倡,但作爲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亞洲第二大和全球第四大外匯市場,香港本質上不是一座躺平型城市。
所以純粹爲追求生活舒適度前來的人會失望。
好在港人務實,絕不提倡沒苦硬吃,沒班硬加,但這是建立在整體更快、更強的工作節奏前提上。
能不能真正擁有wlb,還得靠自己。
此外,薪資水平與工作強度正相關,豐儉由人。但這樣高房價、高消費水平的地區,多勞多得恐怕是大部分人的唯一選擇。
而女性友好的職場環境,賦予女性公平晉升空間和話語權的同時,也意味着更血腥激烈的職場廝殺。
大齡危機真沒有,但香港職場對此執行的是更爲嚴苛的市場淘汰制。
企業根據求職者的真實含金量和崗位匹配度來決定是否錄用,這也能倒推出:香港職場er的也沒有輕鬆的時刻。
未走出校門就得卷GPA、卷實習、卷證書獎項,爲簡歷鍍金,爲求職做完全準備;進入職場後,要不斷積累經驗,磨練技能,提升效率。
你或許在想,在哪不都這樣嗎?但香港的容錯率顯然更低,所以摸魚和濫竽充數的空間也更小。好處當然就是“35歲危機”、“準時下班羞恥症”等扭曲風氣也沒有什麼存在空間。
這些現象其實共享的是同一內核:香港早就是充分競爭市場。
充分競爭,指市場內所有的資源都已經被調動,不存在任何人或集體可能出現的壟斷性,這樣市場價格會維持在一個很合理的地位。
說人話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港人極其務實的風格主導和健全法律保障下,這套法則運轉得有效但冷酷,所有身在其中的人、事、物,長期來看市場一定會根據供需關係做出自動合理定價。
這是個“你行你上”的城市,香港獎賞“不怕沒能力,只怕沒機會”的人。
香港人才缺口在哪?
根據9月最新出爐的《2024年世界人才報告》,香港人才競爭力第九,亞洲區域第二,依然顯示了其在吸引和培養國際人才方面的超強競爭力。
如果對香港職場生活抱有憧憬和期待,不妨來看看,當下擁有哪些經驗和能力,最有可能快速進入香港職場。
根據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發佈的《2024年香港人才市場概覽》,目前香港市場人才需求和全球市場需求趨同:信息科技類人才稀缺。
港府認爲這個缺口甚至將某種程度上改變未來人才招聘的方式:以評估技能爲首。
其中,採用人工智能技術以促進決策或改善客戶體驗將會是企業機構的迫切需要,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方面的人才。
醫療系統也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特別是醫生、普通科護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等職業。
而作爲全球金融中心,金融行業是香港的傳統強項,但隨着金融市場不斷迭代和創新,其對金融科技等新興領域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長。
一句話,香港對人才的接納程度很高,但門檻也沒那麼低,緊貼時代脈搏。
今年10月港府發佈的《2024施政報告》,未來五年香港各行業人力短缺估算約18萬人。
在最新擴大版“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大學名單中,13所新上榜高校有9所皆來自內地。繼2023、2024取消優才配額、放寬高才通標準後,港府在內陸人才引進方面再一次加大籌碼,釋放出更加積極的信號。
如果你有去香港發展的計劃,
或是人在香港想去看看內地的機會,
都可以來到由獵聘聯合主辦的
【2024創新香港-國際人才嘉年華】。
本次招聘會將於11月2日—3日,
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2號館舉行。
屆時會有200+海內外知名企業
與求職者面對面交流並收集簡歷,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朋友,
一定不要錯過這次難得的機會!
掃描左側二維碼領取門票
我們爲無法到場的朋友還準備了線上通道, 只需掃描上圖右側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進入線上專場,查看香港及內地熱招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