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追求經貿自由化必須拋開意識形態
臺灣一直是以進出口貿易導向作爲生存的空間,面對亞洲各國不斷地加強自身對外的經貿發展,臺灣實在不能自外於這股經濟潮流,並且也不能再拖下去了。在亞洲各國紛紛推行自由貿易區,臺灣不能再受限於意識形態,不僅要對世界開放,也必須對中國大陸開放,使人才流動、貨物流動、資金流動都能朝向正向發展,避免被邊緣化的危機。
看着中國大陸上海自貿區的發展,企圖讓上海成爲大陸連結區域經濟(如RCEP),以及推動大陸進一步國際化的窗口。中國大陸希望透過自貿區,不僅深化與各國的經貿產業合作,並且能夠迅速打入區域經濟合作核心,使大陸企業和貿易商多半可以更加自由地進出口貨物,無需經過海關批准,還可以更加自由地將外幣兌換成人民幣。同時,大陸當局更希望藉由上海自貿區,形成可複製推廣的國家發展經驗,成爲中國特色發展模式。而上海自由貿易區可在不受海關干預的情況下進口、加工及再出口商品,以促進商品和資本自由流動,試點內容涉及金融方面的包括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匯兌、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產品創新等效果。事實上,自貿區自由無非是希望能夠減少關稅障礙或非關稅的類似障礙,減少通關所花費的時間及成本,增強人員、資金、物品、服務的快速流動,增加競爭力。以期吸引資金進入,推動加工、工業生產,帶動航運運輸業等各項發展。馬政府2012年提出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其中一項有關2013年經濟的重大政策之一,即是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由經建會負責;2013年8月8日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推動計劃」。發展的四大方針: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業加值、產業合作。「自由經濟示範區」,所涉及的範圍從蘇澳、基隆、臺北、臺中、安平、高雄,幾乎囊括全島的所有貿易港口,加上桃園航空城,以及屏東農業園區,幾乎將全部的臺灣納入自由貿易區的範圍,在示範區內企業委託區外廠商進行加工的「前店後廠」模式,串聯鄰近生產基地,增加商品流通自由及附加價值。讓在港區的廠商可以單純接單,將生產流程移至區外。
但是如今桃園航空城由於政黨輪替恐怕會受到相當的影響,而臺灣自由貿易區也因爲政治因素產生一些變數;規劃方向與內容歷經多次更動調整,也帶來一些不確定性;TPP與RCEP的未來也相當茫然;與大陸間的ECFA後續及服貿、貨貿更卡在監督條例未過而胎死腹中,大家都可以自由地反對及表達不同意見,但必須提出積極、有效及可操作性的方案,否則臺灣便一再空轉,最後自由化達不成,反而變成封閉及邊緣化的命運。
總之,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滿是感觸及憂慮,倘若臺灣再陷入政黨對立意識形態及遇到中國大陸就變調,臺灣恐將自我受限,因此臺灣實在需要在觀念改變上、從經濟體制上,加緊改革,趕上進度,否則相較於大陸開放的經濟,臺灣若是不再大幅鬆綁,走自由化的路線,營造一個更開放更有利的投資環境,那麼最後只有大嘆無奈。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