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臺工作必須理解臺灣民意

(本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第二次執政以來,兩岸關係急速惡化,兩岸交流幾乎中斷,兩岸人民對彼此的理解越來越模糊。特別是新冠疫情爆發後,兩岸民粹主義高漲,誤解與敵意更深。大陸一片武統聲浪,許多媒體與學者也不敢違逆這股強大的輿論。更甚者還擴大打擊面,不分青紅皁白,亂槍打鳥,胡射一通,就算不是殃及無辜,也無謂地樹敵,遠離臺灣民心,令人親痛仇快。

2020年9月海峽論壇登場之際,國民黨前副主席、臺灣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原本計劃率團赴會,而大陸央視旗下新聞評論欄目《海峽兩岸》卻在時評中將王金平此行定調爲「求和」,讓王金平裡外不是人,最後整件事情破局,國民黨決定「不以政黨形式」參加海峽論壇。

大陸「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去年12月指出,頑固堅持反共立場的「國民黨頑固派」跟死硬堅持臺獨的「民進黨反動派」,都是阻礙實現祖國統一的主要敵對力量。最近大陸全國政協機關報《人民政協報》微信公衆號刊文,指臺灣同時存在「明獨」與「暗獨」兩股分裂勢力,並公開點名國民黨立委林爲洲與陳以信是「勾結外國勢力」、反共反中的「暗獨」分子。該文推出不久就遭刪文,但是在臺灣引起不小注意。這些言論不但不會使臺獨勢力弱化,反而加速國民黨的分裂。

在任何政治體系裡,無論民主或威權都存在民意,只是對待方式的差異。民意都是一股政治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都不宜等閒視之。或許中國共產黨執政太久,忘記中共建政過程中統一戰線曾發揮的作用,加上體制的影響,越來越不理解民意的形成,輕忽民意的影響力。

即便是知臺人士,也不知是認知還是政治上的限制,對於臺灣民意的理解也有很大的盲點。最近提出「統一法」主張的上海東亞研究所前所長章念馳,對於臺灣民意與認同的形成認識不可謂不深。他體認到,臺灣人民的「自我意識」形成,「主體性」的高漲,產生了「國家意識」與「身分認同」的混亂,這是由「混沌」到「覺醒」的必然過程。這個理解是對的,但他忽略了臺灣人民國家意識與身分認同的混亂不完全是過去歷史的影響,其中還有現實的國際政治與兩岸互動的因素。

而從「混沌」到「覺醒」的必然過程究竟是趨向獨立還是接受統一的過程?統一的過程或是統一後是否也會出現一段認同混亂的過程?這都是他未進一步釐清,卻是中共必須思考與面對的問題。

更讓人遺憾的是,他把臺灣民意視爲民進黨「一手炮製」的過程,忽略臺灣有許多機構長期追蹤民調,這其中也經歷過政黨輪替。民意有其長期形塑的過程,若說臺灣民意完全是民進黨一手炮製也未免太擡舉民進黨了。章念馳知道在臺灣「選票是決定一切的,政客爲了獲取選票,紛紛使出利誘與恐嚇各種手段抹黑中國大陸、共產黨政權」,製造「亡國感」、「恐懼感」。這個手段有效,就代表它符合某些民衆對現實的認知,同樣地不能完全簡化成選舉手段與宣傳伎倆。

國民黨近年來越來越去理念化,朝向美式政黨成爲選舉機器,加上民進黨政府運用各種法律、行政手段趕盡殺絕,透過勝選延續命脈幾乎成爲唯一的機會。失去過去龐大的經濟資源與宣傳管道,國民黨沒有太多空談理念的本錢,算計民意的些微區隔、緊跟民意的變化成爲國民黨政治人物的救生圈。

陳以信正有意參選臺南市長,這次被點名批判,在深綠地區的選民說不定更願意給他機會。一旦這種反效果出現,說不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國民黨政治人物效尤,在統獨光譜上模糊或移動,這恐怕不是大陸涉臺單位所樂見的吧?(作者爲退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