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清華北大競爭 有如神仙打架
▲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總決賽,春假前在北京清華大學體育館引爆。(作者提供)
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總決賽,春假前在北京清華大學體育館引爆,女子組及男子組冠軍賽是清華大學vs.北京大學,女子組由清華女籃輕騎獲勝,男子組則由北大男籃逆轉並衛冕成功。
之所以稱之爲引爆,因爲我實際感受到當天體育館室內座位爆滿,體育館外依然排隊如潮,遍佈各種火藥味、叫囂聲、荷爾蒙,還有遺憾,網民稱兩校的決戰爲「神仙打架」,場內外的氣氛昇華到最高,競爭熱度更盛於臺灣的超級籃球聯賽(SBL)的季後賽。
港澳臺學生習慣說「北大清華」,反映固有的觀念與傳統,但港澳臺學生髮現這裡的人喜歡說「清華北大」,因爲這四個字的順序剛好是注音的一聲到四聲,而且發現這種念法符合一定程度的政治正確。
北大與清華在通說上最顯著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激進的,後者是保守的,但實際上也未必是如此。北大同學常戲稱隔壁,是「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清華當然也不甘示弱地迴應隔壁是「中關村文理學院」,都是世界一流大學的代表。
此種爭辯是清華北大同學最愛爭辯的議題,最近雙方似乎有妥協之勢:北京大學是中國近百年來最好的大學;清華大學是中國未來一百年最好的大學。
北大爲了慶祝1998年的百年校慶,興建一座宏偉的百年紀念講堂,但校友發現北大校園依然殘破,於是校方被迫開啓長達20年「北京工地大學」之旅;清華在2011年也迎接自己的百年慶典,不僅蓋了自己的百年講堂,校友還發現清華在鐵路東移之後,又蓋了一個更大的校區,從此「大清帝國北大荒」的傳聞軼事不斷。當然,兩校相愛相殺近七十年,其實是個歷史偶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之前,清華和北大根本不是鄰居,清華的鄰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會大學──燕京大學,燕京大學在近代歷史的盛名,恐怕更甚於在北平時期的北大與清華。
清華的成立淵源是來自庚子賠款,清華學校是留美預備學堂,而燕京大學是英美教會系統合辦的大學,也被認爲是中國教會學校之首。當日軍攻佔華北之時,清華、北大與南開輾轉長沙,後赴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和北大在共赴國難之時也如膠似漆,若要了解這一段歷史,推薦讀者去看張震、王力宏、黃曉明主演的電影《無問西東》,雖然這是一部以清華視角爲主而發展的電影,也不能說是佳評如潮,但一窺清華歷史發展的四個時期,仍有可供參照之處。
大陸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將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燕京大學遭到廢除。歷史有時也忽攸忽攸,我們現在看到的北京大學,其實是北大與燕京的結合,北大校友會很自然而然將「國立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當成是一家校友,其實也非常諷刺。
無論如何,北京大學從紅樓遷到燕京大學校區,清華與北大當起了鄰居,一條中關村北路分隔着彼此,但不同過去於清華與燕京的你儂我儂,現今的清華和北大產生一種相愛相殺,卻又涇渭分明的體系隔閡。
百年不敗的大學
清北或北清的學生特徵比較固然有趣,但如何透過整體的、體系的、層次的來看待兩個學校的抽象區分,就有一定的難度,畢竟兩個學校就相隔一條馬路,但兩校的校風與特徵卻出現極大的反差。曾任教過兩校的教授曾經在網路論壇上這麼分析:清華是一個工業社會,紀律社會,清華非常的理性化;北大是一個農業社會。網路世界關於清華、北大說法的比較,衆說紛紜,畢竟兩校的生員率(秀才率)最高,畢竟都宣稱自己是中國百年不敗的大學。
筆者某一次整理課堂教材時,看到某位老師在評價兩間學校,是這麼形容的:北京大學之所以自由,是因爲管理鬆散,北大強調分權、亂中有序,北大類似一種「歷史中國」的縮影;清華大學是列寧主義政黨,自上而下威權管理的產物,強調中央集權,堅持貫徹,清華則是「現代中國」的縮影。
大學雙元競爭的啓示
最常遇到同在清北就讀的臺大畢業校友,共同回想起八十臺大、前進百大的口號響徹雲霄之際,十年前還是兩岸三地評價第一的臺大,爲何近年來全球大學排名被中國的頂尖高校超越?越來越多的優秀高中學生放棄臺大,選擇對岸和香港的大學就讀?
這不是臺大有無校長坐陣的問題,筆者認爲高等教育裡的雙元競爭模式可能至關重要,一所能與臺大分庭抗禮的大學或大學聯盟,各自爭取最優秀的教職員生,或許會給予臺灣下一波高等教育改革,帶來可觀的紅利和契機。
臺灣人知道北大、清華是中國大陸最具學術競爭力的大學,類似英國的牛津與劍橋。北大的歷史名聲及國際名氣甚大,但清華在當代中國扮演舉足輕重的關鍵。
臺大作爲日本殖民時期帝國大學的延續,帝大更名爲臺大之後,在臺灣高等教育體系的發展過程當中,一直是無法撼動的龍頭,一切以臺大爲首利弊得失,讀者也瞭然於胸,臺灣爲何無法創造能與臺大相互競爭的大學?從理念上、利益上、制度上來看,都是值得探討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