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上海探親 新舊印象交迭

我們幼年時聽到父母、師長們不時提到:我們是炎黃子孫中國大陸是我們的故國河山,它是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文明古國,但是現在受到專制極權暴政統治,致使人民毫無自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等語。

久別重逢悲喜交集

當時在資訊不透明情況下,我們只有藉着部分官方媒體或刊物的統一報導瞭解大陸的現況,例如是觀看無線臺錦繡河山》節目,聆聽《長城謠》、《滿江紅》、《家在山的那一邊》等藝術歌曲,或從參觀大陸人民生活圖片展覽或是閱覽美國《時代週刊》等,瞭解中國大陸的景況,每見到民不聊生的慘狀,感覺到我們是身處在自由天堂,而中國大陸人民的生活就是極爲悲慘與不自由。

直到1987年我國開放大陸探親以後,我們從各種媒體看到許多同胞紛紛地前往大陸探親,隨身攜大包、小包物品前往,下機返鄉後,故鄉親人羣體迎接,彼此間熱情擁抱,淚水潸潸,流露出訴不盡的悲喜交集,道不盡的想念情愫,被接返家後第一件是就是接受大陸親友們爲其接風、洗塵宴客,隨之祭祖掃墓,再是修繕房舍或蓋廟酬神等。一切展現生離死別後的再重逢的喜悅與不捨,大家遭遇戰爭無情及命運洗煉,並祈願該場景不要再來。

這是中國固有傳統文化的最高表現,闊別多年的親人,儘管歲月無情流逝,原有容貌或身材改變,但是在彼此間腦海裡依然留存那份難忘曩昔孩提時期,嬉遊與離家前的回憶,併產生一股親情召喚、歷劫歸來的愉悅心情。

如今兩岸人民共享團圓之樂,便是展現炎黃子孫的血脈相連、血濃於水不變的深層情懷

俗語說的好:「月是故鄉圓、人是故鄉親、水是故鄉甜。」大家久別重逢,就要把酒言歡、高歌一曲、舞上一段,忘情敘懷,展現闔家和樂的融洽景象

我最近有機會隨父母返家探親,到家父姐姐位於上海徐彙區的家中拜訪,雖然她們住家是老舊國民住宅,但是鄰戶彼此間熱情照料,比現代建物人情味濃得多。閩南語說:「人情味卡濃厚」,即是此一道理。當時受到表哥、表姐們親切熱情地款待,我們與他們全家共聚一堂話家常,中午一起在家吃大閘蟹等道地上海料理,一飽口福、十分愉快。

上海建築氣勢恢弘

飯後,我順便到上海市遊覽,眼見其確實是現代大都會,到處都在建設人潮集中於大街巷弄,生活環境不比我們臺北差,外灘附近高樓大廈林立,可比擬是甲第星羅交通流暢,黃埔江內輸運貨物船隻進出頻繁;上海電視臺高塔十分耀眼,其建物高聳入雲、氣勢恢弘。

但細觀察高樓大廈後方的建物,依然存在着過去古老陳舊建物或弄堂,正依續改建中。上海人講的腔調聽來蠻順耳、親切的,與寧波口音類同,皆是吳儂軟語,江浙語言已深深拉攏了江南地區人們情感互聯網路。這對初次返回家鄉的人而言,感受到的是無比親切與自在、快活,宛如置身在家的感覺,這種感覺是自然的、自在、溫馨的。

上海火車站人潮洶涌,進入旅客多,好似我們臺灣要返鄉過年的人潮一般,讓人覺得很不舒適、不安全,不論其走道或廁所所見皆人羣不斷,太過擁擠,空氣中夾雜着一股香菸與汗水味。

改變傳統刻板印象

又逛上海南京東路,眼見其快速建設,一家家商店鱗比櫛次的開設,裝潢一家比一家氣派,街道上人們亦川流不息。商店周邊的坐椅,早已坐滿人。

家父爲購買上海傳統點心「荳酥糖」,而挨家挨戶地詢問,惟觀察這些從業人員的迴應,總是感覺他們服務熱忱不足,與消費者互動顯得有氣無力、慵懶態度,隨隨便便指引方向,讓洽詢者無法立即找到標的物,連帶使得我縱有中國大陸物質建設突飛猛進之感,但如以大陸先進城市之一的上海市爲例,那些商家銷售商品時所表現出來的待人接物服務態度,尚有待進一步教育提升之必要,欲改善

此一情況,多少可藉由兩岸人民加強交流來互補。

晚間與其家父的姐姐、表哥們赴餐廳聚餐,回顧當時品嚐到美味可口的家鄉味,迄今依然難忘,遂生家鄉遇故知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的雀躍與喜樂感,永遠難忘。

上海爲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它是集人文、商務、娛樂、交通的重鎮。到上海隨地可見五光十色的城市建築、交通繁忙的景象,可選購最新潮的服飾,享受全世界的經典美食,接觸到新舊交替異質型文化,這也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將外來文化予以包容吸納爲我所用,併發揚光大。

食衣住行在上海建立一種中國的世界觀,啓發出另一種感觸,不僅能欣賞到古樸純美的古典文化,也能有縱橫天地山水的壯闊情懷。深信到此一行,會有另類感受與興致,與人分享時會滔滔不絕,並攪動了記憶的深處、改變傳統的刻板印象與觀感,產生強烈的感觸,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