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劇團到大陸發展 第一考慮這件事

圖文/鏡週刊

3年多前,林佳鋒爲創立故事工廠,向文化部申請1,500萬元文創融資。初期他以接活動案及大量巡迴演出的票房收入順利運營,雖然至今已累積近9,000千萬票房、207場演出、觀衆人數超過10萬人,但人事成本負擔不小,每年至少虧損300萬元,預計最快第6年才能轉虧爲盈。

不同於故事工廠以編導爲主、發展出好文本策略郎祖明認爲春河劇團是以發揮演員特質爲主,「劇本透過集體討論,專業演員因爲經驗累積出的表演方式邊演邊修本,每場演出都能創造另類驚喜,吸引觀衆重複進場。」

郎祖明的姊姊藝人郎祖筠,她2000年與春暉影業合作創立「春禾劇團」,除了相聲、黃梅調傳統表演,還有舞臺劇歌舞劇作品種類豐富,其中歌舞劇《愛情哇沙米》於2003年改編成電視單元劇,入圍4項金鐘獎,同年還創新推出李宗盛音樂作品改編的流行音樂歌舞劇《愛情有什麼道理?!》。

但受春暉影業倒閉及金融海嘯接連影響,春禾劇團不堪虧損,2008年郎祖筠宣佈封團,2016年改名「春河劇團」復出,找來方芳共同執導及演出新劇《我妻我母丈母孃》,共演出27場。負責行政控管的郎祖明,決定改變郎祖筠的運作模式,一年僅推一檔劇,口碑好就巡演,將成本降到最低。

臺灣代表性的劇團,像羅北安創辦的「綠光劇團」、賴聲川「表演工作坊」、郎祖筠「春河劇團」、樑志民林靈玉創辦的「果陀劇場」等,如今在臺灣都展現能量產值,下一步勢必要拓展海外市場,不少劇團都對IP授權這個新套路躍躍欲試。

林佳峰、郎祖明不忘提醒,臺灣劇團作品着重藝術性,常考慮質感,傾向原班人馬輸出,卻因高昂成本不符合經濟效益作罷。如何在技術整合做出取捨,讓輸出的IP作品接地氣,都是必要考量,「臺灣劇團若要去對岸發展,勢必要先想如何讓對方賺錢,不然在中國這個資本龐大的市場,不缺你這團。」

更多鏡週刊報導【IP改編錢進劇場】中國市場網撒臺灣 劇場尋獲利新模式【IP改編錢進劇場】《3個諸葛亮》登陸 林佳鋒待創品牌價值【IP改編錢進劇場】中國資本過熱 郎祖明:細心呵護勿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