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深耕大西北20年 見證寧夏「沙塵暴肆虐」到新能源產業興盛

▲寧夏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爲發展重鎮。(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寧夏報導

近十年,大陸大西北產業迅速發展,寧夏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爲發展重鎮,2023年,重點企業營收務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30多年前深耕大陸的全國臺企聯副會長李京安見證大西北經貿變化,早期沙塵暴氣候十分明顯,影響經濟發展,如今寧夏治沙有成帶動當地各種產業興盛,包括新能源成爲重點發展產業。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倚賀蘭山、東臨黃河,自古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年平均氣溫8度左右,特別適合半導體等新材料和服務器等電子訊息製造產業發展。

見證大陸經濟變化的全國臺企聯副會長、銀川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李京安,30年前來大陸打拚,剛開始在上海從事製造業,之後到大西北做太陽能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

李京安也指出,「剛開始來寧夏的時候十分艱苦,沙塵暴治理沒有達到預期。」當時風沙很大,經過數十年治沙工作,把風沙阻止在大漠以外,開始有「塞上江南」的名號。

「2008年大陸纔剛發展太陽能相關產業,還是剛啓蒙的行業。」李京安也分享,當時到西北發展時,大陸新能源基地都在西北5省,正好是合作發展時機,後來與當地企業一起合作,至今邁入第16年。

▲全國臺企聯副會長、銀川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李京安。(圖/記者任以芳攝)

李京安表示,一開始是小型的企業,慢慢發展成中型的企業,「我們除了在寧夏以外,西北5省都有我們巨皇集團的足跡,目前在寧夏的發展,超過我們的預期,當地各級政府對我們臺企臺胞的這種支持關心。」

他進一步介紹,寧夏有許多重要的精細化工的資源,很適合做高端製造業產業,先前帶領很多的臺灣負責人來寧夏考察,都感到很震驚,以爲當地很荒涼,實際上產業配套很健全。經過多年努力,李京安與臺商協會會員帶來許多企業發展,製造業居多。

李京安本身從事新能源產業,也是極少數與大陸企業合作的臺商,談起早期新能源成本非常高,隨着寧夏全面發展電網,降低很多的成本,尤其新能源建設以前每瓦34塊人民幣,現在降到1塊多。

「成本降低了,面對歐美競爭與打壓也有底氣,大陸在全球做太陽新能源製造業,已經是全球第一。」李京安也表示,「我們成本也比他們低,即使打壓進口外銷,用高關稅限制產品出口,還是無法全面限制,因爲市場是自由經濟,沒辦法去阻止任何企業與大陸購買商品。」

李京安也趁機幫寧夏宣傳,「這裡還是一個可以開發的地方,各行各業有很多商機來參與,臺灣年輕人真的可以來看看再決定要不要深耕大陸。」

近年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於2001年經大陸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規劃面積近6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約44平方公里。銀川經開區經過20多年發展,現有各類市場主體1萬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3家,2023年,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突破千億元大關。

該園區建成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單晶硅智慧工廠、具有影響力的光伏材料生產基地、全大陸最大的工業藍寶石生產基地,形成了以智能鑄造、數控機牀、精密軸承、工業機器人等產品爲主的百億級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集羣,以及枸杞深加工、乳製品、葡萄酒、醫藥健康等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