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高血脂診斷率少日本3成 醫:青、中壯年死亡率和老人一樣高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推出 《暢心無阻 推動「心」健康》衛教懶人包。圖鄭鬱蓁攝影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今天公佈最新調查指出,有逾半數國人沒診斷出高血脂,診斷率比日本少3成,醫師進一步警告,不控制血脂,動脈粥狀硬化風險將增加3倍,且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人獨有的疾病,在青壯年、中壯年族羣的死亡比例已經攀升一樣高。
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結果,國內十大死因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這四種疾病直接或間接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
另外,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結果也顯示,臺灣18歲以上成年人,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脂,而造成血管阻塞的主因之一,便是高血脂以及其延伸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
爲了提升民衆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重視,九月心臟月,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今宣佈在健保快易通APP上架《暢心無阻,推動「心」健康》系列衛教懶人圖,希望提升民衆對自身血脂數值的重視,以及獲取相關衛教資訊與破除常見迷思。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柏勳表示,迎戰高血脂威脅,國人應掌握「1不、3要」:不等心血管事件發生才治療、醫病於發病之前,所以要規律檢測、及早就醫、穩定治療。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石崇良署長指出,近十年來,我國心血管疾病病人數持續增加,其中,高達79%源於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據108年其延伸的住院醫療費用約佔健保支出10%、將近638億元。所幸,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約80%心血管疾病可以預防,提升國人對高血脂的病識感與血脂數值的重視刻不容緩。
黃柏勳說,許多中壯年族羣存在「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是長輩纔會有的疾病」的迷思,但事實上絕非如此,檢視各年齡層的心臟疾病死亡比例,更發現驚人的結果,25至64歲的青壯年、中壯年族羣,其死亡比例竟與65歲以上長輩激似、僅相差3%左右。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暨成大醫院內科部部主任劉秉彥指出,高血脂病人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爲健康民衆的3倍,而主要原因就是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過多。
「低密度脂蛋白如同亂丟垃圾的壞人,會把膽固醇丟在血管壁上,隨着「垃圾」越來越多,血管便會變得越來越狹窄。」
劉秉彥表示,隨着可以通過的血液變少,體力變差、頭暈嗜睡等症狀便會接踵而來,血管堵塞的機率也會隨之增加,且「堵哪裡,壞哪裡」,若堵塞在心臟血管,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在腦內,會造成腦中風;出現在周邊動脈,則會造成周邊血管阻塞等。除此之外,其他三高疾病、脂肪肝、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會有所增加。
黃柏勳理事長說,每年定期篩檢、瞭解自身血脂數值是血脂控制最關鍵的第一步。然而,我國高血脂診斷率僅有52%、僅半數國人知道自己罹病,對比同爲三高的糖尿病與高血壓,前者診斷率高達77%、後者也有63%。放眼亞洲地區,更是遠低於日本的80%、韓國的63%。
劉秉彥建議,國人應該依2022年最新版《臺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牀治療指引》建議,每年追蹤自身血脂數值,一般民衆應控制於130mg/dL以下;糖尿病、腎臟病病人應控制於100mg/dL以下;若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羣、甚至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羣,應分別控制於70 mg/dL和55mg/dL以下。
若忘記自已血脂數值或控制標準,只要打開《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即可快速檢視相關數值與衛教資源。根據過往經驗,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在療程展開一年後,高達三分之一的病人中斷服藥;兩年後,更有超過一半病人放棄治療。提醒民衆,若對療程有任何疑慮,也切莫聽信偏方或中斷治療,透過與醫師配合,才能奪回人生主導權,享受暢心無阻的「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