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幣重貶 工總:其實逼不得已,否則市場拱手讓人
▲人民幣大貶1.89%,創歷史紀錄,臺幣跟進貶破32元。(圖/資料照)
臺幣今(11)日重貶3.2角,收在32.080元,不少工商團體出面表態肯定,認爲有助臺灣出口。但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卻認爲,臺幣貶值實際上是逼不得已,一旦競爭對手國的貨幣貶值,若臺灣不肯跟進,就只能把市場拱手讓人,「貶到多少合理?每個產業感受都不同,都是要看對手。」
蔡練生指出,臺灣出口連六衰已引起不少民衆關注,但事實上,韓國、新加坡、香港及中國都呈現衰退,「並非只發生在臺灣的單一現象」,他說,主因是國際存貨仍處於高檔、需要時間慢慢消化,但全球產能卻日益提高,導致各國爭相調整匯率、促進出口,在這種情況下,他認爲「臺灣也必須做同樣處理,否則就等於把市場拱手讓人。」
至於貶至32元夠不夠?蔡練生坦言,自已無法給出數字,因爲同一數字,對不同行業而言,意義也不同,「很多零組件依賴進口的,貶太兇就會被衝擊到,製造成本反而提高。一些對國外零組件需求較少的,貶越多則是越有利。」他指出,最好的方式是觀察競爭對手國,目的是控制匯率變化所產生的「相互抵消效果」,他更語重心長表示,不少產業已進入微利時代,根本沒有降價拓銷市場的本錢,只能靠着外匯變化,來增加出口競爭力。
話鋒一轉,蔡練生說:「匯率只是一時的,是短期的一種操作,不然,你(臺幣)貶,只要人家(競爭對手貨幣)也貶,一下就抵銷掉了。」強調臺灣要提振出口,當下最重要的課題在於提升產業競爭力,否則恐怕臺灣貶10%、對手就貶11%,最後變成惡性循環,落入競相貶值窘境。
對此,他認爲政府應先設法解決產業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再改善國家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失去總目標等「六失」,才能讓企業恢復信心、擴大投資,「否則臺幣再怎麼貶值,產業還是沒有好東西可以賣。」
蔡練生也提到,中國是臺灣最大的外銷市場,如今對岸已慢慢建立「進口替代產業」,過去要向臺灣採購的零組件,現在當地就可以買到,對臺灣絕對是一種衝擊,此時,若人民幣貶幅超過新臺幣,就代表臺灣銷售至中國的產品價格相對提高,恐促使中國廠商在當地採購;他舉電子產品爲例,稱中國過去約有半數零組件得向臺灣採購,但目前已降至3成,剩下的7成都已經可在當地採購,「你無法要求紅色供應鏈不要形成,臺灣只能思考如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