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當代藝術館18週年!「這計劃」=成年禮 橫跨3代作品追溯臺灣
▲「臺北當代藝術館」18週年,新展覽「少年當代」拉開重要的5年計劃序幕,此爲梅丁衍作品《少年臺灣》一角。(圖/當代藝術館提供,下同)
「臺北當代藝術館」開館邁入18週年,今(7/19)透過新展覽「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拉開重要的5年計劃序幕,象徵着當代館的成年禮。該展期自即日起至10月31日,匯聚了16組藝術家,分別出生於1950年到1980年之間,透過橫跨三個世代的作品,來探索臺灣的生活、文化記憶。
▲梅丁衍陳設少年時期玲瑯滿目懷舊的日常生活收藏品,宛如走入臺灣記憶的時光隧道。
「少年當代」由知名策展人高千惠策劃,探索1950至1990年之間出生的藝術家,在戰後三個世代的生活及文化記憶,以及他們充滿壓抑與變革的共同過去。
藝術家以回顧的方式,深入追溯童年及少年時期的回憶,呈現集體回憶的影響與及個人美學觀念,透過視覺藝術,重新檢視少年當代的靈感來源、歷史語境,以及藝術語言的轉變,這些皆爲臺灣當代藝術發展洪流中的重要部分。
▲《理想房屋》作品打造出1957年至1994年間,八棟公寓及大廈的「樣品屋造型展間」。
作品從當代語境、藝術和歷史中攫取靈感,逐一揭示從個人到社會意識的覺醒,對島嶼的身份及地域、社會系統、殖民歷史、西方影響及願景持續迴應,從而勾勒出臺灣文化發展的藍圖。
此次參展的16位(組)藝術家包括:劉秋兒、梅丁衍、張幹琦、徐瑞憲、郭俞平、王逸帆、黃國才、張君懿、謝鴻均、高俊宏、陳泓易、雪克、洪鈞元、張立人、許哲瑜、美的建設團隊(林玉婷、林君安、林建志、楊佳璇、凌宗魁、蕭文龍)。
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潘小雪表示,18年是步入成年的象徵,選擇在這個時候開展「當代藝術ongoing」五年計劃,對於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既是回顧,也是展望。通過首展「少年當代」展覽,也期望爲參觀者提供有關臺灣當代藝術誕生的深入觀點,探討藝術與社會的關係。
▲雪克作品《1989》重建了校園空間,以教室黑板等比例的投影布幕影像,檢視充滿規訓的童年記憶,是如何形塑了一個世代的共同樣貌。
▲黃國才《絕對空虛》。
此展覽唯一來自香港的藝術家黃國才,透過系列裝置作品《絕對空虛》,以互動式自行車雕塑、音樂、舞蹈及錄像,重現自己青少年時期日本及香港偶像派音樂與霹靂舞等,呈現西方文化影響下,港臺大衆文化的異同。「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是「當代藝術 ongoing」5年計劃的首展。未來五年內,當代館將每年邀請一位專業策展人,分別針對五大策展議題:當代藝術的萌發過程、空間創造、體制健檢、當代藝術在臺灣、當代藝術的跨域,提出獨到的切入點與詮釋視野。
「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地點:當代藝術館地址:臺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日期:即日起至10月31日時間:10AM - 6PM,每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