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打破地理限制 攜手海科館打造真實版開心水族箱
臺北市教育局跨越地理限制,8日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簽署合作意向書MOU。(劉瑋晴攝)
臺北市四周不臨海,臺北市教育局跨越地理限制,8日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簽署合作意向書MOU,取得61部海洋教育影片上架至臺北酷課雲;供國中小40班參與珊瑚養殖;150班至海科館進行1日體驗等方案資源,打造真實版開心水族箱。
臺北市教育局與海科館合作辦理「海洋科學公民教育」計劃,包含國中小40班實際至海科館進行種植珊瑚,後續透過酷課雲網路直播觀察珊瑚生長情形。(劉瑋晴攝)
教育局長湯志民8日與海科館館長陳素芬合作辦理「海洋科學公民教育」計劃,優化學生海洋科學教育素養,湯志民表示,臺北市因地理環境限制,以發展不臨海的海洋教育爲主軸,海科館許多數位模式很適合臺北,北市戶外教學都會花很多時間在車程上,來到海科館能夠縮短交通時間玩得徹底。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表示,期盼海科館可以帶給孩子與家長視覺、觸覺等體驗,讓北市的孩子體驗海的味道,多元的潮間帶、珊瑚、小丑魚的覆育都是海科館的工作,期盼海洋教育能在臺北深耕。
教育局與海科館合作辦理「海洋科學公民教育」計劃,包含國中小40班實際至海科館進行種植珊瑚,後續透過酷課雲網路直播觀察珊瑚生長情形,並透過實際鱟魚養殖課程,協助鱟魚覆育,另有150班至海科館進行1日體驗等,增進海洋教育教學資源的互動與交流。
教育局表示,臺北市海洋教育主要透過課程教材研發、學生體驗活動與全民海洋教育等面向。在學生體驗活動方面,北市海洋教育資源中心辦理河海遊學課程,讓學生體驗實際操舟,並透過海師入校增進學生海洋知能;在全民海洋教育方面,以「食魚教育」爲主軸,發展屬於都會區民衆餐桌上的食魚教育指南,讓學生認識與實踐從魚進入臺北市,到餐桌食剩的魚廚餘往哪去的相關海洋環保與永續發展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