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保守設限 交流話語權讓給大陸
1月26日,臺灣青年學生到北京參加2018寒假體驗傳統造紙和印刷工藝。(中新社)
大陸近年積極吸引包含臺生在內的各地人才,我方政府應該如何因應?國政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盧宸緯接受《旺報》專訪時認爲,面對陸生來臺,或是臺青赴陸讀書就業,政府都不應採回避心態,使交流政策、話語權拱手由大陸決定。政府也應思索,在人才流動成爲常態下,如何吸引這些曾在各地歷練的青年回臺,可惜的是現在只見限制性政策居多。
近期,行政院公佈「八大強臺策略」迴應大陸31項措施。盧宸緯分析,裡頭提到的玉山、深耕計劃都是既有措施,是否能因應新的局勢?至於「擴大延聘博士後研究人力」,不但名額是少數,博士後聘期也有限,且沒有生涯發展機制,只能短暫解決一兩年內的就業問題,對於這些做法成效持保留看法。
她也舉例,相對於對岸陸續推出招收臺生的門檻下修、優惠等,去年我方政府在兩岸青年交流政策上,只剩下在「一中承諾書」爭議後,規定單方聲明的承諾書形式文件,視爲校際簽署的書約之附件,需在一個月前報教育部審查;這是保守的「限制性政策」,在兩岸青年交流事務中,政府顯然「失聲」,失去參與空間。
至於陸生政策,不少陸生有「要不沒作爲,不然就捅一刀」的感受。如還在爭議中的陸生納健保。比起外籍生與僑生,陸生在打工、獎學金權益上已有差異,現在又擬將陸生與僑生、外國學生一併「被對齊」,要求一起全額自付納入健保,不免有受歧視之感。
從數據來看,盧宸緯提到,兩類來臺唸書的陸生中,近三年(2015-2017)的「學位生」人數分別爲7813、9327與9462人,成長幅度明顯趨緩;近三年「研修生」人數分別爲34114、32648、25824人,人數銳減,顯然受到兩岸政治氛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