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車禍「穿襪都有問題」!5個月後重返職場 全臺職災勞工破萬人

▲衛福部及勞動部舉辦「職災重生 部醫護航 重返職場」記者會。(圖/記者張乃文攝)

記者張乃文/臺北報導

我國製造業佔比高,第二級產業服務的勞工人數多,對於職業災害的治療,及後續復歸重返職場的能力尤爲重要。一名在衛福部桃園醫院工務組服務的鐘大哥因嚴重車禍,導致手腳骨折、腦部創傷,復原初期連穿襪子都有問題,經醫師、職能治療師等團隊協助,迅速在5個月後成功迴歸職場。

衛福部及勞動部今(30)日舉辦「職災重生 部醫護航 重返職場」記者會,爲強化職災勞工重建協助,勞動部已認可36間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投入職災勞工服務。對於職業災害後續的重建,在桃園醫院工務組的鐘大哥透露,因爲職災醫療團隊的協助,讓他從原本穿襪子都有問題的狀態,5個月後就順利回到工作崗位,可做基本行政工作。

年約50歲的鐘大哥表示,自己是因爲上班途中車禍,全身嚴重受傷,包括創傷性硬腦膜下腔出血、顱骨閉鎖性骨折及股骨骨折等,當時連基本的食衣住行都無法負荷,透過桃園醫院的協助,順利重返職場,可以安裝電燈、插座等任務,工作的感覺如同還沒受傷前的自己,也讓許多同事們都驚訝於他的恢復迅速。

▲醫師提到,職業傷害或職業病,許多個案都是靠醫事人員主動接觸才發現。(圖/記者張乃文攝)

臺北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蔡旻翰提到,職災的個案,以臺北醫院爲例,每天約有2、3名住院患者,加上10多位急診病患,服務地區包括新北市新莊區、雙和、五股及泰山等地。也因爲有許多中小型企業正在進行轉型,但這些職場並不像國際大廠那種光鮮亮麗的廠房,而是暗藏職業傷害的可能。

蔡旻翰指出,在許多鐵工廠或噴漆工廠等,可能會有機溶劑、噪音或粉塵,防護上並不那麼完整,「勞工其實就是拿生命交換他的收入」。他說,臺北醫院因爲附近爲工業區,去年一整年就服務了約5千位的職災案例,而全臺一年的職災人數約1萬5千人,臺北醫院就佔了3分之1。

蔡旻翰提到,職業傷害和職業病不同,前者大多屬於單次事件,像是在工廠受傷,被切到、夾到或是墜落等,醫院就有許多墜落的個案,「我現在就覺得樓梯和A字梯是殺人利器」,雖然矮矮的,但摔下來的患者有很多情況都是相當嚴重的。

職業病則需要職業學科的醫師協助評估。蔡旻翰表示,職業病並不是單次事件,就像有個案因爲長期手部反覆使用,導致手的關節韌帶發炎,或是噴氣工廠的勞工,長時間吸入有機溶劑或粉塵等、還有輻射暴露,都是經過幾個月甚至幾年的累積,最後生病,這部分須由職業醫學科的醫師專業評斷。

蔡旻翰認爲,整個過程除了有專業醫事人員的協助外,更重要的是「勞工的自我認知」,病人必須瞭解,這並不只是單純生病,還是因爲工作導致的。他說,現行醫院的做法是「主動」接觸患者,也就是說,個管師必須從全院住院的個案中,詳細瞭解新住院的個案是否爲職災,因此通報的個案數大多是醫事人員主動而獲取的,這部分也相對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