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軍工四大黑科技,個個都爲打敗老美而生,至今都無法再複製
前言
你敢信,這些武器都是蘇聯被迫打造的“黑科技”,每一個都非常超前,連當時的美國在面對時,都要再三考慮。
但是因爲特殊原因,這五個“黑科技”被迫退出國際的舞臺!
球體坦克
1941年,德國對蘇聯發動了猛烈攻擊,一時間所有東西都在生命倒數階段,但是一位名叫維克托·弗崔索夫的年輕工程師正帶着一疊圖紙匆匆走進克里姆林宮的一間會議室。
當他展開那些佈滿複雜計算和線條的藍圖時,在場的軍方官員都露出了難以置信的神色,因爲圖紙上是一個像球一樣的坦克,這已經是顛覆了傳統坦克的概念。
但弗崔索夫堅信,在現代戰場上,常規的方形裝甲已經無法適應日益精準的反坦克武器,而球形裝甲能夠最大程度地分散敵方火力的衝擊,提供近乎完美的防護。
這款球形坦克的核心是一個直徑超過3米的鋼鐵球體,內部安裝了一臺強勁的V型8缸發動機。
理論上這個奇怪東西會慢吞吞的,但它竟然每小時60公里速度,更讓驚訝的是,球體還有安裝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
這讓所有人都非常驚訝,但還是允許它進行測試,它以驚人的速度穿越測試場地的各類障礙,無論是深溝、戰壕還是矮牆,似乎都無法阻擋這個鋼鐵巨球的前進。
普通步兵武器的射擊在其球形裝甲上彷彿撓癢般無力,這種"迎頭彈"能力讓在場的軍官們看到了一線希望。
當深入測試開始後,這個看似完美的設計開始暴露出致命的缺陷,首先是射擊精度的問題,球形結構導致炮塔無法獲得穩定的瞄準基礎,在發射十幾發炮彈後,命中率急劇下降。
最致命的是,這種坦克很容易被東西卡住動不了,這在戰場非常致命,會讓一名戰士隨時喪命。
隨後蘇聯政府拒絕了這個設計,雖然設計師努力爭取,但也還是被擱置了。
海上巨翼
現在俄羅斯的海灘上還有一個鏽跡斑斑的飛艇,這個就是西方情報部門困惑不已的“裡海怪物”。
它可以利用水面氣墊,在在離水面僅數米的高度高速飛行,既規避雷達探測,又能攜帶大量軍事載荷。
這個項目經歷蘇聯十幾年研發,當第一次在大衆眼前展現時都震驚了,這架外形酷似巨型飛艇的怪物緩緩駛離機庫時,在場的每個人都屏住了呼吸。
八臺強勁的渦輪噴射引擎轟鳴着,將其推向寬闊的裡海水面,這架重達544噸的龐然大物猛然的往前衝!
突然個致命的操作失誤導致飛行器失去平衡,重重地砸入海里,飛艇人員直接掉進海里。
救援隊及時出手纔沒造成傷亡,這讓“裡海怪物”暴露出很多致命問題,但是蘇聯人還是不肯放棄,反覆測試和優化,最終用新的形象出現在大衆眼前。
並且增加了感性功能,能在敵方雷達的盲區悄然接近,還能在必要時刻迅速將大量登陸部隊投送至任何沿海地區,這種性能幾乎完美地符合了蘇聯在冷戰時期的軍事需求。
但是蘇聯突然宣佈解體了,這個項目也就擱置了,雖說後面俄羅斯想重新設計量產,但是因爲技術和資金價問題,就沒能成功。
如今只能在俄羅斯的沙灘上成爲一個拍攝工作,供人觀看。
核能汽車
不止是這個飛艇,蘇聯早期還想生產出一個款核能汽車,當時科學家們都相信,核動力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出行方式。
甚至他們還畫了一幅未來的畫,大路上都是裝載着微型核反應堆的汽車川流不息,只靠一次核燃料補給就能行駛數千公里。
這幅畫他們越看越激動,福特公司就突然宣佈了一個核動力概念車,車身滿是未來主義,並且只用宣傳只用加一次燃料就可以。
這個消息很快引起了政府注意,領導人赫魯曉夫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興趣,他深知這是一個造福全人類的機遇。
他立馬下令蘇聯必須研製出自己的核動力汽車,然而許多蘇聯科學家都清楚地認識到這個項目面臨的嚴峻挑戰,核反應堆運行時產生的強烈輻射需要大量的鉛和水來遮蔽,這讓車輛變得異常笨重。
如果在馬路上突然出現核泄漏發生交通事故,那麼會對人身體和周邊環境,造成不可逆傷害。
赫魯曉夫被未來幻想衝昏了頭,根本不聽這些壞處,瘋狂催促科學家造車,終於在所有人的努力下,1965年,蘇聯終於研製出了第一代核動力汽車樣機。
臺龐然大物雖然展現出強勁的動力性能,但其笨重的身軀幾乎與現代公交車相仿,科學家們隨即着手開發第二代方案,試圖解決體積過大的問題。
但始終頸始終無法突破,反應堆的微型化遭遇障礙,核安全問題懸而未決,加上天文數字般的研發成本,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最終只能成爲科學家們遙不可及的夢想,當赫魯曉夫去世後,這個充滿爭議的項目很快陷入低谷。
深海利維坦
在蘇聯冷戰時期,有種射程8000公里的恐怖武器,讓西方國家膽戰心驚,但是因爲龐大的體積無法被當時任何現役潛艇搭載,爲了解決這個困境,一個代號爲"鯊魚"的宏大計劃應運而生。
蘇聯科學家們整整研究了8年才突破壁壘,造出了第一艘954型核潛艇TK-208,船身有172米,是美國最大潛艇的三倍之多,西方媒體都給起了個意味深長的綽號——"颱風級"。
也是因爲船身龐大,直接解決穩定性,並且設計師還大膽的表示可以放幾百枚核彈頭,分分鐘炸燬一個城市。
但現實永遠比理想更殘酷,這樣極端的行爲只會在敵人面前更加突出,每次起航都會產生最大聲音,很容易被敵方聲納發現,等等的諸多問題,但那是蘇聯政府還是堅持使用。
科學家無奈下,只能用用規模和數量來彌補技術的不足,這也給很多西方國家造成了心裡負擔,成爲了最大的威脅。
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其中六艘,但考慮到實用性,只留下一個,其他都拆了,而最後一艘服役至2023年才正式退役,爲這個充滿爭議的項目畫上了句號。
結語
這些看似瘋狂的設計並非全無價值,球形坦克的裝甲設計理念啓發了後來裝甲車輛的防護方案;裡海怪物雖然最終被遺棄在沙灘上,但其地效飛行的技術思路爲現代高速艦艇提供了重要參考。
核動力汽車計劃雖然流產,卻推動了小型核反應堆技術的進步;而颱風級核潛艇的經驗教訓,則爲現代核潛艇的設計提供了寶貴借鑑。
軍事科技的發展不能脫離現實條件。蘇聯的很多項目最終擱淺,不僅僅是因爲技術障礙,更重要的是沒有充分考慮經濟承受能力和實際使用環境。在軍備競賽中一味追求超越對手,反而可能背離武器裝備的本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