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對洛陽有多重要?

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寺在我國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少林寺所在的中嶽嵩山,位於洛陽以東,嵩山對洛陽有多重要呢?

【嵩山】

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南嶽如飛。我國五嶽是指五座名山,爲羣山之尊,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嵩山古稱嵩高、崇山、嶽山,是五嶽當中的中嶽。嵩山地處華北平原中部偏西,是秦嶺支脈伏牛山的餘脈。嵩山西、北有黃河及支流、洛水、伊水,東、南有淮河支流潁水、賈魯河、汝河。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嵩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

廣義的嵩山包括西側的雙龍山和東側的伏羲山,狹義的嵩山分爲東西兩部分,東部爲太室山,東西約12千米,南北約16千米,最高峰爲峻極峰,海拔約1491.7米,高差(山底與山頂)約1200多米。西部爲少室山,東西約9千米,南北約12千米,最高峰爲連天峰,海拔約1512米,高差(山底與山頂)接近1300米。

嵩山有七十二峰,太室山和少室山各佔三十六峰, 少林寺在少室山北麓的峽谷中。

【登封】

鄭州登封地處嵩山南麓,是距嵩山最近的城市,面積1217平方千米。

登封歷史悠久,大禹在登封告成鎮建都,史稱禹都陽城。

西周初,周公旦在陽城“測日影、定地中”,確定這裡就是“天地之中”。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測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驗四時”,確定陽城(現登封告成)爲“天地之中”,以此地爲中心,產生了“中國”“中州”“中原”“中央”“中土”等說法。

西漢武帝遊嵩山,設崇高縣。605年(隋煬帝大業元年),改爲嵩陽縣,因位於嵩山之陽而得名。

690年(唐睿宗載初二年、武周天授元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爲周,定都洛陽。696年(武周萬歲登封二年或萬歲通天元年),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以示大功告成,改嵩陽縣爲登封縣,改陽城縣爲告成縣。金朝時登封、告成在合二爲一,爲登封縣。

【洛陽】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地處秦嶺與華北平原之間的過渡帶,西有崤山,南有熊耳山、外方山,北有邙山,東有嵩山,黃河以北又是王屋山、太行山等險阻。洛陽是三川匯流的地方,包括洛水、伊水、黃河。可謂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水的河道比伊水更寬,水流也更大一些,以至於洛陽盆地、洛陽,都被冠以洛字。

秦滅六國,把其都城都墮毀了,卻保留了洛陽。洛陽十萬戶,人口超過七十萬,多是各諸侯國的貴族富商。

秦朝的洛陽,仍然是高堂邃宇、層臺累榭,棟宇連雲。六街三市,車馬行人,往來如織。李斯成爲左丞相後,由其子李由鎮守洛陽。

【洛陽八關】

洛陽爲天下之中,四戰之地,到處都是入口。東漢時洛陽有八關拱衛,分守洛陽四周八處險要,以保京師。洛陽八關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小平津關、孟津關、虎牢關(汜水關)、大谷關、轘[huán]轅[yuán]關、廣成關、伊闕關、函谷關。可見洛陽居中而坐、縱橫捭闔的戰略態勢。

洛陽八關,連在一起像一座巨大的城池,將都城洛陽嚴密保護起來。八塞之城,堅不可摧。前兩座關卡在黃河南岸,後六座關卡都在山嶺之間,易守難攻。洛陽糧草囤積足夠十年,守住這八座關,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王者之地也。

洛陽八關中,與嵩山有關的是伊闕關、大谷關、轘[huán]轅[yuán]關、虎牢關(汜水關),當然最主要是轘轅關。

【轘轅關】

轘轅山是嵩山羣嶺中的一座,在少室山與太室山之間。古人遇山開路,然嶺路崎嶇,共計有十二曲,須盤旋環行,路形若轅而又轘曲,故名轘轅, 如今207國道大致沿轘轅古道而修,南北穿過嵩山。

古人在轘轅山修轘轅關,其道路險隘,且居高臨下,盡得地利優勢。拿下轘轅關,登嵩山西望洛陽,河洛盆地盡收眼底,可謂兵家必爭和控守要地。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二月,劉邦攻陳留,又下轘轅、緱氏、絕河津,擊秦將趙賁軍於屍鄉之北。後來劉邦攻洛陽不利,出轘轅關至嵩山南麓的陽城。

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王世充開明三年,)秦王李世民破王世充,攻下轘轅、羅川二縣。

從洛陽的角度看,如果嵩山一線這些關卡特別是轘轅關失守,整個河洛地區就危險了。如果嵩山附近完全失去控制,洛陽東面就無險可守,如果不能反攻嵩山,奪取完整的洛陽八關,洛陽遲早也守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