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口煥新
福州市永泰縣嵩口鎮,是一座被大樟溪環繞的千年古鎮。
前往嵩口的路上,山野竹林、李園農舍依次點綴,鬱鬱蔥蔥的樹林中閃現一座古樸老宅,門前靜坐一位老人,時間彷彿定格。
當車輛駛入嵩口鎮的主幹道,擡眼望去卻是瓷磚水泥小樓,與想象中的青磚黛瓦不同。古鎮在哪兒?這是大部分人初來嵩口的疑問。和那些百分之百都是老建築的古鎮不同,嵩口各種古厝裡夾雜着不同年代的建築。時光沉澱,新舊雜糅,嵩口百姓生活、經濟、文化自然生長,展現勃勃生機。
邂逅古鎮
文明的起源大都離不開水,大樟溪環繞而過的嵩口也不例外。背靠大樟溪,來自仙遊、閩清、莆田、尤溪等地的豐富物產在嵩口彙集中轉,孕育出盛極一時的嵩口古鎮,在嵩口渡口最繁華的時候,停泊在古碼頭的木帆船多達上百條,從碼頭沿溪邊一字排開,綿延好幾公里。
如今嵩口古鎮的核心區由中國傳統村落中山村與鄰近的道南村、鄒湖村組成。走進中山村的嵩口直街和橫街,文創店、民宿、咖啡館、攝影工作室等豐富業態應有盡有,來來往往的遊客徜徉其中,享受着難得的愜意時光。
在完整保存了衆多明清時期古厝建築的中山村,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村民是故事的主角。改革開放後,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永泰縣的鄉村面臨勞動力流失的局面:年輕人去城市尋求工作機會,傳統鄉村生活日漸凋零。
2008年,嵩口鎮被評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成爲福州市第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儘管彼時當地人還不完全明白這一稱號的價值,但無論如何,更多目光投向了這片夾雜着現代化新房與古建築羣的寂寥村落。
2013年底,由臺灣鄉村旅遊協會組織的專家團來到嵩口鎮,臺灣打開聯合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專家劉國滄對嵩口“一見傾心”。“在我考察過的11個村鎮裡,嵩口代表了中國鄉村最常見的狀態。”劉國滄說。
很快,臺灣打開聯合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成員們進駐嵩口,在一間空置的鎮政府舊辦公室牆上貼出了嵩口古鎮的總體規劃和設計。聽着臺灣同胞溫柔的口音,嵩口人既期待又疑惑。
改造,本地居民更多地將其理解爲“旅遊開發”。劉國滄卻解釋:“我們想做的是爲居民提供更理想的生活,讓本地人對這片土地有足夠的信心。相比旅遊開發,這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完成。”
這一理念也與當地政府不謀而合。
“打開聯合”團隊在嵩口設立了現場工作站,由團隊的鄧海帶着幾名成員駐紮古鎮。鄧海的妻子吳婧也辭職加入,甚至將女兒也轉到當地的小學,一家人開始了長期的鄉村生活。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主導下,鎮村幹部與設計團隊和村民一道,對全鎮所有傳統建築、傳統技藝、傳統工匠以及非遺文化進行了普查登記、摸底建檔,以喚起民衆的保護意識,並按照新舊融合、新老建築共生的理念,培育新的古鎮業態。
“打開聯合”團隊首先在直街上找到了一棟兩層店面,經過裝修改造推出古街上第一家融合咖啡、住宿與零售功能的複合空間,取名“打開嵩口”。在開門迎客的同時,“打開嵩口”不斷調整商業模式,逐漸挖掘出布藝、木藝、竹編、藤編、甜點、地道風物六大方向文創產品。
重拾信心
怎樣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蔘與進來,給這座千年古鎮帶來無限想象力?
如果把在嵩口的前3年定義爲試驗期,試驗期過後,古鎮改造的行列裡除了政府與設計師外,還加入了更多新鮮血液。
“鄉村不是我的退路,而是我人生的更多可能。”在福州另一座縣城連江縣長大的謝方玲曾在北京等大城市工作,2014年在家人的推薦下來到嵩口,成爲“打開聯合”團隊第一位大陸員工,在嵩口一待就是10年。
謝方玲喜歡這裡的鄉村生活與人情往來,“嵩口的符號融入我的血液,讓我成爲一個全新的嵩口人”。
2015年12月,謝方玲在嵩口有了一個新身份:受政府之邀負責嵩口古鎮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及鬆口氣客棧的運營。鬆口氣客棧由本地常見的土房子改造而成,在改造之初就承擔着古鎮建築改造和業態運營的示範作用。
“當時我把大學舍友和高中好朋友都喊來一起創業,把在鄉建院工作的男朋友也‘騙’來了嵩口。”謝方玲說,她們幾個“90後”姑娘在鎮上搜羅了許多閒置傢俱,如木門板、舊箱子甚至酒罈子,並找來木匠,用奇思妙想將各種物件搭配在一起打造了空間裡的各式桌椅。鎮上沒有花店,她們就去村裡採來各種花草,插在從老瓷器店淘來的各式陶器裡。舊時的土房子就這樣一點點被改造成了精緻的客棧,周圍的村民不禁嘖嘖稱讚。
謝方玲說,情懷難免遇到現實困難,誰都曾沮喪茫然,可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越來越多像她一樣的創客到來,內心陪着嵩口古鎮繼續往前走的意願變得更爲堅定。
從小在嵩口長大的林露露則是在2014年4月帶同學參觀嵩口古民居時遇到了鄧海。“海哥當時開玩笑說,以後你們的家鄉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你不回來看看家鄉會被我們建成什麼樣?”林露露說,自己就是這麼被“拐”了回來,2015年大學畢業後就回到了嵩口投身古鎮改造。
林露露返鄉創業這件事一開始並沒得到家人的支持。在父親看來,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應該在城裡找份穩定工作,而不是回到鄉下。林露露一度想離開嵩口,但思前想後還是留了下來。看着土房子一步步改造爲鬆口氣客棧,參與尋找本地老手藝的歷程,讓她這個本地人看到了一個從未見過的嵩口。在深入瞭解嵩口古鎮未來發展規劃後,她希望帶動更多人重拾對家鄉的信心。
2021年,林露露承租嵩口供銷社,按照原供銷社的模樣來佈置,將其打造成集當地特色農產品、小吃、文創商品等於一體的嵩口供銷新社,“它是一扇展示鄉村的窗口,也是一條連接歷史與未來的紐帶”。
留住鄉情
嵩口古鎮的改造活化不遷出原住民,而是讓人留在鎮上、住在村裡,在新舊銜接的狀態下找到共生的可能;引入新業態時,也會更多考慮本地產業特色,更加融入本地人生產生活,積極引導本地人做本地事。
福建本土城市生活雜誌《HOMELAND家園》一直跟蹤記錄着嵩口古鎮的改造,在雜誌副主編許靈怡看來,這樣的方式雖然漫長而繁複,但比簡單的旅遊開發更具時代意義。
其實在古鎮的改造過程中,基礎建設與建築改造這些硬件完成之後,最重要的任務是軟實力的打造。古鎮的靈魂究竟在哪?許靈怡回答:“在人。”
“我們雜誌長期關注嵩口,訪問了許多鎮上的人家,當中藏龍臥虎,這些人都成爲古鎮後續發展的基礎。”許靈怡說。
隨着改造不斷推進,大家從躊躇觀望到慢慢了解,不少在外地做生意的嵩口人加入返鄉隊伍。人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參與進來,表達對家鄉的無限期待。古鎮業態也從原來簡單的民宿、農家樂、土特產店等向李梅文化館、武術培訓館、非遺傳承、文創研學、傳統技藝展示、直播培訓基地等轉變,更多的就業創業平臺被孵化出來。
百年前南來北往的商賈和移民,因渡口而來,嵩口古街一帶也因此匯聚了各地風味。一到趕圩的日子,古街上各具特色的小吃和風俗物產讓人挑花了眼。
“小時候,這裡是我們嵩口最有名的一條街,我們經常在這裡跑來跑去。”53歲的鄭麗梅原本在西安做生意,看到嵩口鎮變“年輕”了,她於2015年返鄉,租下親戚的店面開始創業,售賣當地特色美食蛋燕。
遊客們悠閒地走過店門前,鄭麗梅說,這就是回家的好,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顧老人和孩子,還能親眼見證家鄉的變化。
初中就開始喜歡攝影的賴澤樟,去過國內很多古村落,但相比之下還是喜歡自己的老家嵩口古鎮。2016年,賴澤樟在嵩口開起“冰芯”攝影工作室和以攝影爲主題的“直街小築”客棧。“長期在家鄉,方便拍攝一年四季的美景。我希望通過攝影作品讓更多人知道嵩口。”賴澤樟說。
渡口,見證了嵩口的歷史變遷。登上嵩口古渡口旁的德星樓主殿露臺眺望,不禁思緒萬千。千年古渡彙集往來船隻,迎送四方商旅,帶來了深山小鎮的繁榮,也倒映出恬靜古厝的旖旎風貌。物換星移,四季更替,唯一不變的是留存在古街鄉里的風土人情。
置身嵩口,擡一擡手,便能觸摸積澱千年的傳統鄉村文化脈搏。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春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