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再次衝擊港股IPO 去年淨利超82億元
作者 |鄭皓元 劉恬恬|實習生
主編 |陳俊宏
據上次遞表港股上市申請不足一年,順豐控股再度衝擊港股IPO。
13年前,順豐集團董事長王衛曾表示,“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順豐也缺錢,但是順豐不能爲了錢而上市。”
然而,隨着負債規模的急劇擴大,因順豐似乎快“沒錢了”。2023年順豐控股雖保持了良好的業績增長,但負債規模卻由2018年的347億元攀升至1182億元,二級市場股價也在持續走低,距上次衝刺港股,其股價已跌去近30%,其A股股價在兩年間更是跌近七成。《2023年度募集資金存放與實際使用情況專項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公司本年度使用募集資金人民幣296,528.4萬元,累計使用募集資金總額人民幣2,007,221.8萬元,尚未使用的募集資金人民幣0萬元。
順豐控股方面表示,此番赴港上市是出於國際化的考慮,順豐控股需要一個國際化的資本平臺,在未來能夠用資本方式快速擴張。
二戰港股IPO
近日,順豐控股發佈公告稱,公司已於2024年6月28日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本次發行上市的申請。公告顯示,高盛、華泰國際與摩根大通爲其聯席保薦人。據悉,這已是順豐控股第二次遞表港股,2023年8月,其曾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目前該次申請已失效。
據此前其收到的中國證監會出具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顯示,控股擬發行不超過6.255億股境外上市普通股,並在港交所上市。若按7月3日收盤價(34.42元/股)粗略計算,順豐控股累計募資規模將達215億元。
最新招股書顯示,順豐控股此次赴港IPO所募金額將用於加強順豐國際及跨境物流能力,提升及優化中國的物流網絡及服務,研發先進技術及數字化解決方案,升級其供應鏈和物流服務及實施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相關舉措,以及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順豐控股董事長兼CEO王衛曾表示,“赴港上市一定會選擇最好的時機,而不是最短的時間。”
自去年以來,境內IPO持續收緊,在利率高企、全球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港股IPO市場持續降溫,公開數據顯示,2024上半年港股IPO募資額縮減35%,成爲自2003年以來最低的一年。隨着消費回暖及政策支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資金重新開始涌入港股市場,一定程度上利好企業在港上市。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本站財經表示,“當前港股交易狀況低迷,而且短期內也看不到出現結構性翻轉的機會,所以很難判斷當前是不是更好的時機,只能說在企業預期較弱的情況下,早申請比晚申請更符合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順豐控股“借殼上市”以來,其在A股市場開展了多輪融資:2017年,順豐控股通過定增募資80億元;2019年,其通過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資58億元;2021年,其通過定增募資200億元,這也成爲A股市場當年第四大定增融資事件。經粗略估算,順豐控股累計募資金額已超338億元。
然而,順豐二級市場股價卻持續走低,其市值也在不斷縮水。截至發稿,順豐控股股價爲34.4元/股,距上次提交赴港上市申請,股價已跌去近30%;市值也從2021年巔峰時期的5000多億元縮水爲目前的1658億元,兩年內蒸發超3000億元。
爲提振股價,順豐自2022年開始先後推出4輪迴購計劃,其中,2022年3月、2022年9月及2024年1月的回購計劃均已完成,累計回購金額分別爲20億元、10億元及10億元。然多次回購並未能挽救順豐持續低迷的股價,兩年來其在A股市場跌幅已超七成。
沈萌指出,“股市行情低迷反映了當前經濟下行的壓力,包括回購等措施都無法改變市場整體的格局,而對於順豐而言,成本和競爭等方面壓力依然明顯。”
成本高企,負債超千億
近年來,順豐控股負債規模可謂是“節節攀升”,高企的成本不僅將此前融資消耗殆盡,更是將其拖入資金短缺的泥潭。財報顯示,2018-2023年,順豐的負債規模已經從347億元攀升至1182億元,資產負債率從48%上升到53%。相較之下,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淨增加額卻由2021年的193億元驟減至1.68億元。
除了負債規模的急劇擴大,順豐似乎也快“沒錢了”。《2023年度募集資金存放與實際使用情況專項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公司本年度使用募集資金人民幣296,528.4萬元,累計使用募集資金總額人民幣2,007,221.8萬元,尚未使用的募集資金人民幣0萬元。
據悉,順豐所募集資金主要用於速運設備自動化升級、航材購置維修、陸路運力提升上,近年來三個項目投入的募集金額分別達到88.5億元、56.2億元、30.05億元。爲優化其物流系統,順豐還大力推動湖北鄂州民用機場轉運中心工程等多個項目的建設。據順豐此前披露,以鄂州機場項目爲例,依據持股比例,其在整個鄂州機場工程的出資預計超200億元。
除此之外,順豐還大量“招兵買馬”,開拓海外市場。2018年,順豐控股與國際物流三大巨頭之一的DHL達成協議,以55億元收購DHL在華供應鏈業務。2021年又花了146億元收購總部位於香港的嘉裡物流51.5%的股份,以增強公司在東南亞本土市場覆蓋及連接亞洲與世界的國際貨運能力。
對此,創始人王衛表示“順豐不能比友商慢了,(在香港上市)是出於國際化的考慮,儘管此前順豐在國際業務上已有一些投資,但 " 還不夠 ",順豐需要一個國際化的資本平臺,在未來能夠用資本方式快速擴張。”
不過,負債承壓之下,順豐近年業績卻保持了良好的增長。二次遞交的招股書主要更新了2023年相關數據表現,數據顯示,2021-2023年,順豐的收入由2072億元增長至258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爲11.7%;歸母淨利潤從47億元增長至82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爲31.9%。2024年順豐一季度營業收入爲653.41億元,同比增長7.03%;歸母淨利潤爲19.12億元,同比增長11.14%。
業內人士認爲,二次赴港上市背後,彰顯了王衛的擴張野心,這或許是順豐控股負債承壓之下不得不做的佈局。然隨着快遞行業陷入瘋狂內卷,單票收入下滑,資本不僅要求順豐要有好的業績,也要有好的新故事支撐股價上漲。
市場競爭壓力加劇
2019年,順豐爲了應對商務件增速下滑的挑戰,開始降低價格以及推出低端加盟業務豐網速遞,進攻市場空間更大的電商件市場,自此快遞行業“價格戰”再一次被迫打響,通達系快遞公司們紛紛倉皇迎戰。次年,全國快遞平均單價爲10.55元,同比下降10.6%,創下7年以來的最大跌幅記錄。三通一達的平均快遞單價均出現下滑,順豐快遞平均單價爲17.8元,同比下降18.9%;通達系企業單價降至2.2-2.3元,降幅高達20%-30%。
快遞行業具有典型的規模經濟特徵,當規模效應發揮到極致,單價成本持續被攤薄,即使繼續降價,企業仍能實現盈利。在價格戰最激烈的2021年,韻達快遞單票成本爲1.97元,同比下降4.7%,中通單票快遞成本爲2.17,同比下降7.66%。同年,順豐的毛利率、淨利率紛紛跌至谷底,分別爲12.37%、1.89%,較上年分別下降了24%、58%。
眼看快遞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中央、地方也開始紛紛出臺政策,引導快遞行業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隨着電商快遞企業日均件量增長,規模效應帶來的邊際成本下降也呈減弱趨勢,較低的單票核心成本下降不足以支撐激烈的價格戰,行業的價格競爭進入階段性趨緩時期。
時至今日,快遞行業“以價換量”的行業法則已經逐漸開始失效,流量紅利不再、品質發展纔是關鍵。從官方發佈的數據來看,順豐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價格戰的泥潭,快遞業務盈利情況大幅好轉。2024一季度,順豐毛利率爲13.17%,較21年上升了6.4%;淨利率爲2.8%,較21年上升了48%。
隨着監管的趨嚴,快遞行業試圖跳出“內卷”,主動選擇從“價格戰”升級到“價值戰”。今年年初,圓通表示,將完成一系列關鍵系統的開發、升級優化與推廣應用,以優化其快遞服務;中通以武漢中心作爲中班件集散地試點,開始了中班件嘗試,爲電商大客戶帶來了顯著的物流效率提升;京東物流在常態化措施的基礎上持續加碼技術、產品、服務、運配,以及員工關懷“五大方面”的全線升級。行業競爭加劇下,順豐的壓力與日俱增。
與此同時,快遞巨頭們也開始紛紛佈局海外市場。今年3月14日,菜鳥宣佈實現全球25個國家跨境大提速,在國際物流領域,菜鳥日均跨境包裹量已超500萬件。極兔也持續拓展北美市場業務,截至目前,其在北美市場的份額約爲8%,日均訂單數量達10萬單。
然而,順豐控股卻受國際業務拖累,增速開始放緩。財報顯示,2023年順豐控股供應鏈及國際業務營業收入爲599.8億元,同比下降31.7%,其中供應鏈及國際分部淨虧損5.35億元。對比營收佔比看,2022年順豐其他國際地區業務營收大增,佔比從6.3%增至18.1%,又於2023年降至10%。順豐方面表示,主要由於國際空海運需求及運價從2022上半年的歷史高位大幅回落至2019年市場常態化下的水平,從而影響2023年公司國際貨運及代理業務的收入增速。
據瞭解,順豐在國際業務的主要着墨點在東南亞市場,但這是一片紅海,這裡是極兔的大本營,也是起家的地方。此外“三通一達”也在大力拓展跨境業務,此前,豐網速運前CEO周建上任圓通國際快遞執行總裁,將負責其國際業務的開拓,圈內人表示,周建的工作重心在東南亞,迎戰極兔。
有分析表示,快遞行業的競爭已步入白熱化階段,尋求成長和突破愈發艱難;而在海外,則是另一番景象:各路玩家的競技場已搭建完畢,真正的較量正在顯露端倪。彼時,一場海外大戲將緩緩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