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學以致用了?
圖╱本報資料照片
青年對教育與工作的看法
主計處自1992年開辦青少年狀況調查,在2016年8月發佈的2015年報告之後就停辦了,因此有關青少年(16~29歲)畢業後,學用的問題,各學院學生尋職的困難,已無資料可銜接,表中未列的醫學院、軍警院校畢業生未能學以致用的比率最低,分別是6.9%、5.9%。
■日、韓今年5月青年失業率3.7%、5.1%,舉世最低,主因日、韓提供了大量的非典就業機會(人力派遣、臨時性及部分工時),2022年韓國有815萬名非典受僱者,佔總受僱人口37.5%,2021年日本更有2,064萬名非典受僱者,佔比也達36.7%。
自中國大陸青年失業率(16~24歲)近月升破20%之後,談論者衆,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瑞典、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的青年失業率也在20%以上,歐元區也高達14%,我國也接近12%。
何以青年失業率這麼高?因爲青年人甫離開校園,踏入職場,沒有經驗,尋職難免碰壁,迨找到工作做了數月之後,又會想換個環境,其流動率高,因而失業率也高,各國都有這個現象。日、韓青年失業率較低,這是因爲人力派遺、臨時性工作、部分工時等非典型就業機會風行於這兩國。
自1990年以來,隨着人力資本理論風起雲涌,各國大量投入教育資源,臺灣更廣設大學,培養出來的大學、研究所畢業生一年最高曾達到30萬人,原想這些年輕人有好的學歷,工作會好找一點,不料青年失業率反而扶搖直上。何以會如此?主計總處於數年前曾進行一次調查,這次調查發現,不能學以致用是最大的問題,數年過去,今日亦然。
法、醫科系多發揮所長
這份調查是15~29歲有過工作經驗者的現身說法,除了念法律、醫學的比較能學以致用,這些有過工作經驗的年輕人里約有20%表示找不到學以致用的工作,也有人認爲在學校雖獲得一些學問,但職場上和所學有關的工作實在太少,林林總總,加起來約有36%有工作經驗的青年認爲在校園裡的學習,對於工作沒有太大的幫助。
雖然文、理、法、商等學院的學生處境不同,但都有同樣的感慨,理學院、法學院略好一點,其餘各學院畢業生皆逾三分之一認爲所修的課程對工作沒有什麼幫助。
學非所用 歸究高教失敗
人力資本倡議了30餘年,政府也投入可觀的高教資源,結果竟然有這麼多高學歷的年輕人認爲無法學以致用,由此可知,這非僅是就業政策的失敗,究其根本,更是高等教育的失敗。
多數人會認爲念文學的,將來的工作要寫文章,念商科的該打算盤,念理工的要進工廠,念法律的該當法官,這才叫學以致用,事實不然,大學並非職業訓練所,而是學習邏輯思考的地方,文理法商雖然所學各異,只是經由不同學門訓練自己的邏輯而已,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在大學及研究所念的是機械,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大學唸的是電氣工程,至於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盧卡斯,大學主修歷史,上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在大學唸的是文學和數學,從表面看,他們學非所用,但從邏輯上來說,這纔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如今甫自校園畢業的青年人之所以認爲無法學以致用,顯然不是學門科系的問題,而是邏輯的問題,而唸了這麼多書仍未能習得邏輯,那就是老師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