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如果你想運動 這是一個同時鍛鍊肌肉和大腦的邀請

走了一年之後,YouBike微笑單車(我稱它「悠拜」)正好擴大試點,我騎了幾趟就深深感受到單車的魅力。(圖/shutterstock)

我在古亭區住了快三十年,每個上班日都要穿越和平東路去公司,雖然走了幾千遍,但我想我從未真正「看過」和平東路;因爲有一天,不知道爲什麼,我忽然看到和平東路兩排行道樹開了滿滿的白色奶瓶刷。

我知道那些樹皮斑駁剝落的行道樹叫白千層,但我從來不知道白千層會開花,也不知道它們一年會開好幾次,更不知道其實整條和平東路滿街都是。它們在我眼前開謝了二十年,而我始終看不見。直到那年。

那一年的「看見」震驚了我,我的人生裡還有多少東西是視而不見的呢?此後我開始在自己住的城市打開探索的雷達,像異地到訪的旅客一樣,對自己居住的城市到處張望,凡事保持好奇。觀光客需要花許多錢才能在臺北住幾天,我們不必額外的花費就能一直住下去,爲什麼要浪費這個優勢呢?每當出國,我們會打開好奇的雷達,看什麼都有趣,爲什麼在自己家鄉卻把這個雷達關上呢?我開始了開啓雷達在臺北到處行走的時光。

走了一年之後,YouBike微笑單車(我稱它「悠拜」)正好擴大試點,我騎了幾趟就深深感受到單車的魅力,它的速度介於汽車和走路之間,它的行動半徑可以超過走路好幾倍,但它的機動靈活又讓你跟所有觸動你的景觀、地點、生態沒有阻隔。停車拍照,停車欣賞,說停就停。如果你開車,一方面你看不見低速度下的城市紋理,二方面你到任何定點都要先找車位——車位變成行動自由的阻礙,沒辦法像騎單車一樣說走就走。

我的單車旅行生活就這樣展開。旅行不需要遠征歐美,或者一定要環島才能開始。每天出門換一條路上下班,就可以是在城市中的旅行。我開始用掃街的方式騎車,任何沒騎過的路線都去試一試,任何小路、巷弄、分岔,任何谷歌地圖(Google Map)上畫出來的山徑或步道,都會留下我探路的痕跡;任何奇怪或不奇怪的景象,我都去查看,找資料去解釋它出現的理由——我開始想辦法去挖掘過去我總是看不見的風景,注意尋常事物後面會不會有獨特的脈絡可供探詢。

旅行如果不知道這個地方因何而起,因何而落,不知道這裡的物產、風土、自然史,與先民經歷過的光榮與創傷,那麼旅行何曾是旅行?行萬里路又何曾勝讀萬卷書呢?

悠拜騎了三個月,我就買了小折,小折騎了兩年,我就換了公路車。我開始有意識地鍛鍊腳力,騎車的半徑越來越遠,爬上的海拔越來越高,幾乎踏遍了大臺北山巔水湄,所有單車能到的地方;甚至單車不能到的,偶爾我也會扛車去探一探(見第五章)。

我因此認識了很多地點,知道了很多過去不曾費心理解的鄉土知識,但心裡一直還有遺憾,就是我找不到一個方向描述所有這些路線代表的意義。有些路線有風景,有些有文史,有些有地理意義……但它們合起來可以有更深刻的價值嗎?我的苦惱在全世界鬧起瘟疫的第一年出現了曙光。

二〇二〇年我開始在關渡生活、探路,關渡是單車客的天堂,氣候乾燥,山水彙集,水邊直接連通雙北的河濱車道,山路往北投可上陽明山,過關渡橋可上觀音山,而就是在觀音山的半山上,我發現了過往所走過諸多路線最完整的總括——山水臺北城(21)。山水是臺北的風光,更是臺北誕生的自然條件,山水可親,臺北城可憑弔。在關渡,我可以從十六萬年前古臺北堰塞湖的決口開始,一路講到一六九七年鬱永河記錄的甘答隘門,以及一九六三年炸燬獅子頭隘口導致大臺北水文大變,牽動了整個大臺北的防洪計劃。

我終於覺得應該用一本書寫下我所學到的這一切。這本書就是十年來上山下海探路,動手動腳求知所完成的紀錄。路線可能跟大部分人熟知的單車路線非常不同,它們不是貓空、風櫃嘴、冷水坑那樣的傳統路線,而是把每個地點編入一個主題,用主題來決定路線,用路線來認識自己所住家鄉的本地「踏查」(腳踏車也是「踏」)。在這本書裡,你會騎過臺北城的興亡,淡水河的史詩,劉銘傳的遺澤,北投的三千萬年滄桑,大臺北的歲時、風水、自然等等,不一樣的單車之旅。

整個臺北就像一座充滿寶藏的博物館,每次在雙北探路,我都在思考眼前所見的地點、風貌,跟其他地方有什麼關連;有什麼更大的脈絡可以把他們串連起來嗎?有特別的故事線讓我們進入歷史的大河嗎?每個地點就像博物館中的館藏,而每個行程就是不同的策展。每次帶着車友走訪這樣的旅程,總會看見大家的興奮與激動,覺得收穫飽滿——希望這些旅行化成紙本以後,讀者也會有相同的感受。

本書所說的單車,我稱之爲「運動型單車」;運動單車愛好者有很多類型,有些人喜歡挑戰自我,不斷追逐武嶺、雙塔、神掌等各種艱困行程;有些人偏愛尋訪秘境、美景,定時送上迷人攝影;對我而言,單車則是挖掘意義,理解本土,融合體能與智力的綜合活動,既可以達成健康的需求(我現在的身體狀況可能是當兵以來最好的了),又可以鍛鍊大腦避免老年癡呆(見第零章 05),還可以到處遊山玩水,簡直沒有比騎車更完美的運動了。

臺灣做的單車調查,若問騎士最想去騎的地點,多半都是花東、日月潭、屏東、臺南、嘉義,而不會有人想到臺北。這真的太可惜了。希望這本書能改變這種情況。不管你想在雙北騎一天、兩天或三天,本書都有專門爲中南部車友打造的精華行程,帶你快速認識大臺北的壯麗、多元與深邃(42)。我甚至還專門爲外國車友規畫了一條路線,讓他們可以領略臺北的文化風采(43。這條路線我覺得很不錯,本地車友其實也可以騎一遭)。或者就算你已經在大臺北騎車十年了,我相信這本書還是可以給你新的激盪,從不同角度認識自己居住的城市。

單車讓我重新「看見」了這個我住得最久的地方,也讓我重新獲得健康,我希望能把這個喜悅獻給單車路上同行的朋友,以及,正在爲健康苦惱的你。

(本文摘自《探路臺北:大臺北公路車深度旅行》/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資深出版人老貓陳穎青,退休後,開始踩踏運動單車,天天苦騎,練腿力和技巧,掃遍臺北市區巷弄,更踏遍大臺北山巔水湄,很快成爲單車高手。並且於臉書成立「週週來騎車:單車、自行車、公路車老手與新手的社團」協助新手車友愛上單車,迄今吸引了2500名以上同好粉絲。

踩踏單車的同時,老貓學歷史的專業,帶領車友探訪各地景點時,同時解說導覽,儼然是大臺北文史景點的百科全書。並歷時三年,將這些路線與景點的人文故事,逐一紀錄下來,完成《探路臺北——大臺北公路車深度旅行》一書。

本書介紹150條大小路線深入北北基桃地區+10堂運動型單車入門必學課程,並附63張Google路線圖X難易度。深具豐富、實用、獨家資訊和含金量,當是車友人手一冊的騎乘聖經。

【作者簡介】陳穎青

曾任貓頭鷹出版社(城邦集團)社長, 《自然珍藏系列》及《貓頭鷹書房》等書系主編,主編叢書多次榮獲金鼎獎及媒體年度好書獎。自2002年開始,陸續在網絡上以筆名老貓發表出版產業觀察及工作心得,部落格「老貓學出版」在業界擁有極高口碑,已集結出版《老貓學出版》。經營「內容推進實驗室」,用數位世界的角度,繼續思索知識產業的現況與未來。

退休後,開始踩踏運動單車,一點一滴認識家鄉,於臉書成立「週週來騎車:單車、自行車、公路車老手與新手的社團」協助新手車友愛上單車。

《探路臺北:大臺北公路車深度旅行》/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