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大腦想要保護她 卻反而讓她極度恐懼和痛苦

「失神」、刻意迴避問題、經常躲起來與特別害怕某些事物等症狀,都是大腦爲了逃避創傷而形成的防衛反應。(示意圖/shutterstock)

一個三歲小孩,喉嚨被割傷,在媽媽四肢遭到反綁、血淋淋與冰冷的屍體旁啜泣,試着安慰媽媽,同時又期待媽媽能醒過來安慰她。當時,她一定非常無助、困惑與恐懼!

我和珊蒂目前的寄養家庭、新社工及她的親戚談過,得知她有嚴重的睡眠問題,經常處於焦慮狀態,也愈來愈常受到驚嚇;她還會不時做白日夢,神遊時很難被叫醒,彷彿沒有意識,對外界沒有反應。有時候,珊蒂還會打人、突然發脾氣。

說蒂娜還有其他「怪異」的行爲:不願意使用銀製餐具,她特別害怕刀子;她也不喝牛奶,甚至不敢看裝牛奶的瓶子;門鈴響時,她會像只受到驚嚇的貓咪,馬上跑去躲起來,有時寄養父母要花個十幾、二十分鐘才找得到她。偶爾,她會躲在牀底下、沙發後面或廚房水槽下方的櫥櫃,身體抽動着大哭。

珊蒂的壓力反應系統出現了過度反應。「失神」、刻意迴避問題、經常躲起來與特別害怕某些事物等症狀,都是她的大腦爲了逃避創傷而形成的防衛反應。瞭解這些防衛的機制,才能幫助她與其他有類似問題的孩子。

人在出生後的每一天、每分每秒,大腦都在處理感官不斷接收到的訊號,甚至最初在子宮內也是如此。影像、聲音、觸感、氣味與味道──所有原始的感官資料都將進入大腦的低層部位,而大腦再將這些感覺層層分類,比對之前儲存的模式,最終做出反應(如果必要的話)。許多情況下,訊號的模式都是不斷重複、非常熟悉且安全的,這些模式符合的記憶模板也已經深植於大腦,因此基本上大腦不會注意它們。這種耐受力的形式稱爲「習慣化」,我們會忽略尋常情況中熟悉的模式,因此不會記得生活中像是刷牙或穿衣服等日常瑣事。然而,當熟悉的模式在陌生的情境中出現,我們就會記得,例如你去露營,早上刷牙時看到日出,動人景象會使你記住這次特別經驗。情緒是情境的強烈標記,在這個例子中,日出帶來的愉悅是「刷牙」記憶模板裡不尋常的經驗,讓這次刷牙的記憶變得鮮明難忘。

同樣地,假如你刷牙時剛好發生地震,房子倒了,這個事件便可能永遠留在你心中,讓你在每次刷牙時感到不幸。負面情緒通常會比正面感覺更令人難忘,因爲回想具威脅性的事物及儘量避免類似情況再度發生,大多是生存的關鍵。然而,這種聯想也可能成爲創傷症狀的來源,以刷牙時房子倒塌的地震生還者而言,光是看到牙刷,恐懼便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就珊蒂的情況來說,牛奶曾經是媽媽的照顧與營養的食物,如今成爲從她的喉嚨滲出來的液體,也是躺在地上不動的媽媽「不喝」的東西;銀製的餐具不再是用來吃食物的工具,而是會殺人、傷人的可怕兇器;而一切悲劇的起始點──門鈴,每次一響起,就像在宣示兇手的到來。這些稀鬆平常的事物,都變成喚起可怕記憶的線索,讓珊蒂處於持續的恐懼狀態中,導致她上一刻還乖巧可人,下一刻就變得暴躁、不聽話,但這種看似不可預期的衝動行爲其實是合理的──她的大腦在試着根據之前對外在世界的認知來保護她。

(本文摘自《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柿子文化)

【內容簡介】11個實用的守護建議,引導你去省思如何給予孩子關懷、陪伴、理解和傾聽,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或協助他們從創傷中復原……&在精神與大腦的十字路口,遇見被傷痕餵養的靈魂……

不只瞭解和拯救身心受創的孩子,也爲了療愈自己和教養出健康的小孩!

【作者簡介】布魯斯.D.培理(Bruce D. Perry)

醫學博士,爲兒童創傷學院(位於德州休士頓的非營利組織)資深研究員,也是芝加哥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的兼任教授,發表過二百多篇期刊文章,並獲得許多專業獎項。他也曾擔任許多涉及兒童創傷之重大案件的顧問和專家證人,包括:哥倫拜爾高中校園大屠殺、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韋科鎮大衛教派屠殺案……等等。

培理博士的臨牀研究和實踐側重於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創傷的長期影響,尤其是兒童心理健康和神經科學,希望讓更多人重視:創傷事件如何改變孩子們的大腦,並影響其人格和身心發展。

瑪亞.薩拉維茲(Maia Szalavitz)

爲獲獎無數的神經科學記者。她與培理博士另外也共同寫作《爲愛而生》一書。其他個人著作包含《堅不可摧的大腦》,以及《不計一切代價》。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柿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