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直連SpaceX星鏈,一場“醬油比雞貴”的營銷遊戲

手機能支持衛星通話,在今天已經不算什麼新聞。但手機直連衛星,近期確實引起了不少消費者的好奇。

最近有新聞爆出,馬斯克的SpaceX利用運營商T-Mobile的網絡,首次完成了通過星鏈(Starlink)衛星發送短信、視頻的實驗,並計劃在2025年向市場提供覆蓋文本、語音、數據和物聯網的手機直連衛星服務。

這則新聞之所以引發關注,是可能帶來兩個變化:

一是體驗變化,目前支持衛星通話的手機,都需要內置特定的硬件模組才行。而直連星鏈獲得衛星服務,意味着用戶不需要專門更換特定型號的手機。

二是市場變化,距離該服務上線不到一年的時間,國產衛星手機的市場前景也變得迷離了。

在此之前,用戶想使用衛星通話功能,必須得置換手機,砸進去四位數的真金白銀。想省下一筆不算少的設備錢,也不必跟特定手機品牌捆綁,消費者的需求無可厚非。

這也引發了一些擔憂:衛星手機是不是沒戲了?手機+衛星互聯網一旦普及,是不是說明6G快來了,5G科技樹是不是白點了?之前購買了特定衛星手機的人,是不是等於在泰坦尼克號啓航前買了頭等艙船票?

短短一則新聞沒能告訴大家的是,至少在幾年內,手機直連衛星服務,就是一場“低價入場,高價離場”的遊戲。

隨着使用深入,各種隱藏的成本逐漸顯現,總體成本必將大幅上升。

與其玩“醬油比雞貴”的營銷把戲,不如踏踏實實把衛星手機“這隻雞”養好做熟。

低價入場? 手機直連衛星服務背後的真成本

手機直連星鏈衛星服務,看起來能省下一筆設備更新費用,但要警惕“醬油比雞貴”的隱形成本。

對於衛星通信來說,真正的成本在於:頻譜。

手機蜂窩網絡和衛星網絡雖然共同承擔着聯接世界的任務,但它們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頻譜資源。頻譜資源不僅是通信服務的基礎,也是佔運營商投資大頭的核心資產之一。

德國2019年完成的5G頻譜拍賣,總價超過了65億歐元。而衛星頻譜的價格更貴,尤其是擁擠的頻段或者具有戰略意義的頻段,價格可以從數百萬到數十億美元不等。

手機直連星鏈的衛星服務,需要使用特定的頻譜資源來傳輸數據,這就需要運營商專門分配給衛星服務提供商。有消息稱,星鏈的合作方T-Mobile表示,將拿出一部分1.9GHz頻段(PCS頻段)來建設該衛星網絡。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運營商也需要商業回報,來回收頻譜資源的高昂投入,最終極大可能走向兩個選擇:

要麼,一直低價,一直低質:只提供帶寬極爲有限的衛星網絡接入服務,比如文本、短信等,相當於“體驗裝”。

要麼,低價入場,高價離場:用低成本吸引用戶和資本市場關注,對語音、視頻、全寬帶互聯網等服務,收取高額費用來覆蓋頻譜投資。

或許前期可以省下更換專用設備的錢,如果用戶想獲得體驗感較好的衛星互聯網,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服務費,這種“醬油比雞貴”的營銷把戲,這可能是很多人所忽略的。

衛星服務要有質價比, “做機”纔是正經事

如果說衛星互聯網是更有滋味的“醬油”,那麼手機終端本身才是決定服務質量的根本。

對用戶來說,內置衛星模組的手機,通過一系列軟硬件優化,在服務質量和使用感上,可能比直連衛星寬帶互聯網更有質價比。

這是因爲,如果要用高軌衛星來支持低時延、大帶寬的衛星直連,目前依然存在技術限制。而如果採用低軌衛星來提高通話質量和響應速度,又必然會增加服務成本,需要更多在網衛星來維持全球覆蓋。

兩難之下,通過衛星手機的優化改造,這種平衡了覆蓋範圍、服務質量和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可以讓一部分人先享受到可靠和經濟的衛星通信服務。

比如榮耀Magic 6搭載了自研的射頻增強芯片HONOR C1,來解決天線性能問題;OPPO Find X7 Ultra,採用了天線波束設計和獨家的多衛星天線方向圖調控技術,來實現聽筒和免提雙模雙向衛星通話。

而華爲Pura 70系列,則首次支持北斗衛星圖片消息功能,通過將圖片轉化成文本傳輸後再解碼成圖片,做到了“一圖勝千言”。在戶外探險、旅行或緊急救援等場景中,用戶可以用一張圖片更加迅速、直觀地傳達信息。

對運營商來說,中國運營商在5G上的投資,其高速率、低延遲和大容量連接的優勢正逐漸展現出來,正是深入挖掘5G網絡潛力的時候。如果同時在衛星頻譜、地面網絡上加大投入,會形成非常大的成本壓力。

而衛星服務的核心用戶羣體,主要來自偏遠地區的居民、海上作業人員、航空旅客等,通過“5G手機+衛星服務”的方式,持續探索5G的商業可能,對運營商來說,是投資效益比更高的選擇。

而對於手機終端廠商來說,距離6G還有數年時間,其間衛星互聯網只能作爲地面蜂窩網絡的補充,大部分用戶還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使用成熟的5G設備。將“衛星服務”作爲5G增值,是一個更現實、更具商業可行性的方案。

人類通信註定要走向深空,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個臺階,用技術升級、行業標準、設備更新換代等一系列前提條件的積累,來鋪就太空之路。

把衛星手機的功能體驗做好,纔是現階段的正經事。

不營銷毋寧死, 馬斯克的老把戲與新故事

有讀者可能會問,不緊密跟進的話,SpaceX會不會在衛星互聯網上,把我們甩出十萬八千里,到6G時代追不上了?

目前星鏈的手機直連服務,進展到哪一步了呢?答案是,還在基礎設施研發階段。

一項通信服務從概念到全面商用,是非常漫長的歷程。包括概念驗證PoC——實驗室研發與測試——基礎設施軟硬件構建——現場試驗與試點——監管審批與合規性檢查——有限商用發佈——全面商用——持續運營與維護。以5G爲例,從ITU開始討論5G概念到5G服務的全面商用,整個過程大約花了10年的時間。

而目前,手機直連衛星僅僅是做了小規模驗證,SpaceX還在爲其研發新一代LEO衛星——Starlink V2,希望能夠在低軌道、廣覆蓋的基礎上,提供更大帶寬、更高速率的網絡服務。這一點能否實現,還要取決於衛星等必要設備的研發進程。距離全面商用,更是還有數年時間要走。市場化的進程中,也存在不確定性。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SpaceX也面臨來自競爭對手、資本市場的壓力。

實際上,在SpaceX宣佈與T-Mobile的合作之前,衛星公司 AST SpaceMobile 和 Verizon、AT&T等運營商就公佈了類似的衛星直連合作。我們當然不能簡單地從時間前後得出“SpaceX迴應競爭”因果關係,但至少,SpaceX必須持續不斷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

回顧馬斯克的發言不難發現,他總是能通過引人矚目的言論,以較低的成本爲他的公司和項目吸引媒體和公衆的關注,進而虹吸資金量。但這些概念性技術,迄今真正走入大衆視野的很少。

比如他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時不時就會放出“腦機芯片人體實驗”的進展;Boring公司建造的“超級高鐵”(hyperloop)、地下隧道,依然在概念驗證階段;也曾多次通過“移民火星”等言論,來刺激大衆對SpaceX高風險項目(火箭發射和太空探索)的期望。

目前看來,手機直連衛星服務也是一塊還在畫的“大餅”,至於這餅何時吃到嘴裡、滋味如何、價格幾許,仍然是未知數。

我們並不懷疑這一願景最終能實現,但現階段不妨多一點謹慎和觀望,不要讓情緒輕易就被馬斯克畫的大餅所攪動。

至少目前,手裡能握住的衛星手機,才能讓你在必要時刻,發出那條舉足輕重的關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