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齊平》美日「去中國化」去得成嗎

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德洛(Larry Kudlow)。(美聯社

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爲了讓美國企業撤出中國,宣稱對於美企的所有遷移支出,美國政府給予100%直接報銷;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宣佈提供20億美元支持日企離中返日。一時之間,「去中國化」甚囂塵上,成了全球厭華、反華仇華的最新宣泄方式

此番「去中國化」浪潮興起,遠因是美國一年大過一年的貿易逆差,這是川普一上臺就強調的,因此連同失業他把這筆帳全部算到了中國頭上,順着這個邏輯,除了發動貿易戰外,也發展出了一套「反全球化」的「脫鉤」理論近因則是新冠疫情,美國突然發現竟有如此衆多的戰略物資受制於中國,這頂國家安全的帽子就更大了,於是從坐而言到起而行,「去中國化」的合理性已毋庸置疑。問題是,能「去」得成嗎?

稍微有點產業常識的人,都知道絕沒那麼簡單。一、長期以來在全球化大形勢下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發展形成的中國產業鏈盤根錯節,任何企業要單獨離開,很難生存。二、中國獨有的勞工素質勞動條件,離開中國就找不到第二家。三、幾十年來的基礎建設讓中國大陸已有「基建狂魔」之稱。四、政府效率,各層官員素質,加上近年反腐成效,也都是各國企業在工資高、地價大漲下仍不得不往中國投資的誘因。五、正在展開的高達47兆人民幣「大基建」(5G、AI等)的前景,幾可斷言「去中國化」最終將落得鬧劇一場。

其實,我這裡要談的是,經常被人忽略掉的一箇中國產業現象,瞭解了它,才能明白爲什麼中國會成爲而且越來越成爲是一個全球製造業的「黑洞」。

現代製造業源自於18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從蒸汽機的1.0到內燃機的2.0到電腦網路的3.0再到現在展開的4.0,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不一,但體制不外就是兩種,不是市場經濟就是計劃經濟,兩種體制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市場經濟優於效率,利於短期,卻拙於規畫,因此對於長期才能產生重化工業,除非政府大力介入,否則難於在市場經濟中自然產生;反之,計劃經濟雖有利於發展長期才見效益或外部利益高的重化工業,但卻拙於發展需要靈敏及反映市場的民生工業。由於一個國家只有一套經濟體制,因之不是長於這種產業,就是優於那種產業,理論上難以兩全,但現實中仍有例外,這唯一的例外就是中國。

1949年新中國建立,到1978年的30年間,基本採行蘇聯式的計劃經濟公有體制,在蘇聯協助下大規模地移轉引進了幾乎一個完整體系的重化工業,門類齊全,基礎紮實。1979年之後,鄧小平改革開放,走上市場經濟,接納民營體制,一時間原本了無生機的民生工業蓬勃發展。也就是說,中國大陸因緣際會,同時發展出了兩套分別都相當完整的產業體系,然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以公、民營混合的方式進行雜交,終於才形成了當今中國全球獨一無二體系完整的製造業網鏈。這樣的結果,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去中國化」云云,要從何談起?

作者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