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防疫後門不可開
近日有法官投書指控簡訊實聯製成爲警方抓人工具,與原先政院承諾「只用於疫調」明顯不符。(示意圖/資料照)
政府推出簡訊實聯制方便疫調,臺中地院法官張淵森撰文質疑警方利用嫌犯發送此類簡訊時追查行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否認提供資訊,但既然限定疫調使用就應嚴加把關,否則如同在電信公司開啓後門程式,將後患無窮。
行政院推動簡訊實聯制,藉此掌握染疫者行蹤,進而追出接觸者,民衆無論到路邊小吃或超市都必須掃瞄發送訊息後才能購物,其立意良善。但隨着確診人數大增,指揮中心和部分縣市不再公佈疫調結果,實聯制又缺乏強制力,漸漸有名無實。
根據指揮中心的說法,簡訊紀綠由電信業者保留28天,僅供指揮中心疫調使用,且保存28天后,再交由指揮中心資訊組及法制組銷燬。只是球員兼裁判,缺乏外在監督,全是指揮中心說了算。
簡訊實聯制透過5大電信業者協助發送簡訊及後續管理,民衆及店家不用付費,NCC還是編列8億元預算補貼電信業者,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仍是全民埋單。
防疫初期,政府透過所謂科技防疫實施電子圍籬、天網等監控,此波本土疫情爆發之初,也對萬華活動史的民衆發送50萬筆警示簡訊,甚至透過健保卡註記標籤化,這些作爲政府沒先向全民告知,而是等到被抓包或由法官吹哨後再來說明。
或許有人認爲,如果沒有犯罪何必擔心司法機關藉此方式取得資訊;況且檢警辦案系依據《通訊保障監察法》取得該通聯紀錄後,再分析判斷追查行蹤,一切程序合法。
但若爲了防疫,就可讓政府不顧人權;爲了保障個人資訊,就能允許指揮中心不公開施打疫苗第二類的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身分,甚至連疫苗採購都不能公開,如此替政府大開後門,等疫情結束後,臺灣的民主價值將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