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桃園神社 會錯意表錯情(何思慎)

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照片:作者何思慎提供)

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照片:作者何思慎提供)

桃園虎頭山忠烈祠是不少桃園人年少時遠足的記憶,此處在日據時代爲桃園神社,峻工於1938年「皇民化」的年代,當時總督府在臺灣推動「一街莊一社」政策,在日本據臺的最後升格爲「縣社」,供奉被日本人奉爲「開拓三神」的大國魂命、大已貴命、少彥名命及豐受大神、明治天皇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等皇族。

日本戰敗後,臺灣迴歸中華民國,桃園神社轉身成爲祭祀鄭成功、劉永福和丘逢甲等人的桃園忠烈祠,得以續存於臺灣光復後的桃園,1985年老舊的神社建築羣躲過拆除改建的命運,經桃園縣議會的表決,保存下來,編列預算886萬元,進行古蹟修復,爲臺灣留下日本殖民的歷史記憶,成爲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日據時代神社建築羣,目前爲「直轄市定古蹟」。

2014年鄭文燦主政下的桃園市雖未摘去忠烈祠的名稱,卻弔詭的將之冠上「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充滿歷史與文化的違和感。此記錄日本殖民臺灣歷史的古蹟在2022年,日本釧路市鳥取神社協助下,迎請主神大國主大神、天照大神及豐受大神,使古蹟不再只是古蹟而是開放民衆參拜的「桃園神社」。

新冠疫情期間,國人無法赴日旅遊,虎頭山忠烈祠有使人秒入日本的空間錯覺,許多旅人撰文推薦在臺灣尋找日本捷徑,虎頭山頓時成爲北臺灣的火紅景點,爲桃園帶來不少遊客。桃園神社是否應保存,在文史界有許多爭辯,雖有板橋林家後人、臺灣史學家林衡道主張神社應徹底消除,無須保留日本殖民統治的建築 ,但多數人認爲,神社雖爲日本殖民之遺留,但爲臺灣歷史之部分,應留存於原址,爲歷史見證。

桃園神社不是在臺灣重建神社的唯一事例,屏東的高士神社亦是,但不同於桃園神社恢復日本神道信仰的神靈供奉,高士神社不再主祀天照大神,而是臺灣原住民奉祀高士佛部落的先靈,包含牡丹社事件爲部落犧牲的族人,且爲被日本徵兵的排灣族臺籍日本兵魂歸之處。

高士神社的存在可被理解、尊重,但供奉日本神祗的桃園神社則屬不當,何況此處在定位爲仍是忠烈祠。桃園神社建築羣可爲後世臺灣歷史的書寫而存在,但其與神社地位的重新賦予不能相提並論。

日本神道信仰爲日本人的祖靈信仰,而非可「越境」的普世宗教,其神道的信仰與日本人的國族身分是二位一體的,無法分拆,日語中的「外人」不得其門而入,桃園市政府不要會錯意,國人更莫表錯情。

臺灣與日本在戰後雖關係緊密,臺、日的外交意向調查更顯示,雙方互具「親近感」爲東亞之最,但「桃園神社參拜」不是臺日友好的象徵,淪爲近似「角色扮演」的參拜,徒然對日本神道中的神祇缺乏起碼的敬意。如此,臺灣難以期待在相知相惜中贏得日本的尊重。

(作者爲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