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侯友宜兩岸論述 可望止跌回升(何振盛)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右)爭取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左)支持羣認同,兩人互動引發熱議。(中時資料照/姚志平攝)

總統大選民調屈居老三的侯友宜,在與韓國瑜合體後,雖被網路小綠綠訕笑爲「侯有移」、「韓國椅」,但其不畏人譏勉力進入停損狀態已現成效,民調是否就此止跌回升,就看其於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能否提出清晰周延的論述,以促成深藍歸隊,達成泛藍基本盤整合的初階目標。

日前侯在接受趙少康專訪時提出「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可說是他從政以來首次對於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做出明確的表態,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深藍支持者對其國家立場的疑慮,也因其符合現狀的論述,而能讓中間與淺綠選民不至於質疑其有「舔共」的傾向。

侯的說法基本上回到國民黨有關九二共識的傳統立場,但又不乏凸顯憲政立場的新意。但是按照民進黨的說法,1992年海峽兩岸在香港的會談只是各說各話,並沒有達成共識。果真如此?那麼1993年的辜汪會談豈不是憑空出現?衆所皆知1992年海基、海協兩會秘書長級的協商,是爲1993年辜汪會談的大戲鋪路,如果雙方無法形成追求國家統一的「一中原則」默契,或是某種模糊又彈性的「共識」,1993年的辜汪會談哪有發生的可能?

自太陽花學運與美中對抗白熱化以來,九二共識在臺灣內部就被徹底地妖魔化,甚至不少人認爲2016、2020兩次總統大選,國民黨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支持九二共識。然而深究其因,民進黨政府及其網軍側翼趁着反中浪潮,將九二共識扭曲爲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纔是造成不少選民誤解的源頭。

事實上,兩岸的九二共識無論是大陸官方認定的「各表一中」,或是臺灣藍營詮釋的「一中各表」,實質上的基本共識就是「一箇中國」原則,至於一箇中國的內涵與未來統一的方式,及統一後的兩岸制度,則有待後續的協商討論。雙方主要歧見在於,大陸強調「只要兩岸雙方承認一箇中國,對於未來走向統一沒有分歧即可」,並無意探討「一箇中國」的內涵;而臺灣依據其憲法宣稱「一箇中國就是中華民國」,與過往大陸一貫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爲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立場相違拗,因此陸方難以接受。

九二共識本質上就是以創造性模糊的諒解求同存異,以建立未來兩岸和平與合作的互動模式。民進黨政府罔顧歷史事實,將九二共識窄化與片面化爲符合大陸官方立場的「一國兩制」,其目的只是在騙選票而已。還原1992年的時空背景,時任中共總書記的江澤民承襲鄧小平相對寬鬆的統一立場,在掌握「一箇中國」原則下,什麼都可以談,包括兩岸統一之後的國號、國旗、國歌等。

而在臺灣方面,藉由發動修憲坐穩總統大位的李登輝,先在1990年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復於1991年通過《國家統一綱領》,在法理與政策上,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宣示兩岸未來走向統一的目標十分明確。因此,1992年在香港的兩岸會談,初步形成接受「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以便後續共謀統一大業的相關事宜,實乃深具時代意義,不容否認的事實。

如今儘管時空背景已有不同,但是臺灣手中的籌碼也所剩不多,就算不求統一,爲求兩岸和平與臺灣安全,迴歸九二共識的立場,不僅符合我方憲法一中的意涵,更是重啓兩岸友善互動的唯一法寶。侯友宜的明確表態與清晰論述,不單可去除深藍的疑心病竈,有利泛藍的整合,更能對抗「臺獨金孫」賴清德虛假的兩岸和平訴求,相信侯友宜的低迷民調將可停損,並有止跌回升的可能。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合聘教授、臺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