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亞太和平框架 選邊不如多邊

馬英九總統。(季志翔攝)

對於國民黨而言,明年總統與立委的選舉,至今選情仍一片低迷,完全不被看好,民進黨全面執政的目標極有可能達成。國民黨走勢至此,馬總統自是難辭其咎,特別是在人才的任用與培養及國內諸多政策議題的作爲上。然而,如果從馬總統在兩岸、外交上的表現來看,似乎又不得不承認在過去的7年,馬總統的對外作爲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提供了維持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的框架

亞太地區除朝鮮半島之外,可能引爆衝突焦點,包括東海南海主權資源爭議臺海的兩岸問題。當美國積極重返亞洲日本軍國主義再現,而中國持續關注東亞主權之際,馬總統於2012及2015年分別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及「南海和平倡議」之構想,強調「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呼籲區域內相關各方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合作開發資源,共創多贏。

日本將釣魚臺國有化美國空軍在南海的巡弋、中國擴增南海島礁領土等,都是一種政治宣示。作爲區域內的主權國家中華民國當然需要表達自身立場,需要對於區域議題擁有話語權。雖然在強權環伺之下,我國並沒有影響區域強權角力力量,但是馬總統在兩岸關係上採「不統、不獨、不武」及對外關係上採「親美、友日、和中」的戰略作爲卻能恰如其分地在堅持主權、維繫區域和平與穩定的原則下,爲臺灣打造一個友善的國際環境

結構現實主義告訴我們,要維持現狀就需要採取「權力平衡」或「扈從」的戰略作爲,然而這種零和賽局思維模式似乎無法爲國際帶來長期的穩定與和平。反觀自由制度主義,則以正和賽局即雙贏賽局模式,強調國際機制的建立能以多邊合作的形式達成共存共榮的目標。

換言之,現實主義的「選邊策略並不必然爲國家帶來和平的外部環境,反而是自由主義的「多邊」策略纔是確保外部穩定的基石

馬總統「不統、不獨、不武」的主張就是表明兩岸不要涉入立場之爭,而應共創利益與和平,馬習會的舉行,也正是此一思維的具體展現。至於「親美、友日、和中」則說明在複雜的亞太區域,作爲一個強權環伺中的小國,我國採取的是一種不選邊的外交戰略。馬總統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及「南海和平倡議」,正是嘗試透過多邊國際機制的建立,以追求區域國家主權維繫,和平方式解決爭議,及共同開採資源的永續生存目標。

和平倡議雖屬鬆散式的建制而無任何拘束力,但它卻是國際合作的開端。在單邊作爲上,透過「不統、不獨、不武」的宣示,表達我國不做破壞現狀的麻煩製造者;在雙邊作爲上,透過「親美、友日、和中」的宣示,表達願意與周邊國家進行雙邊互動的政策立場;至於在多邊作爲上,則在於透過區域和平倡議的提出,喚起周邊國家對於和平與穩定的重視。

明年馬總統即將下臺,但他任內在對外事務上的作爲,不但提供了未來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基礎,也是他任內留下來的重要資產政黨可以輪替,政策可以轉彎,但是穩定的區域結構及和平的環境,得來不易,需要好好珍惜。(作者臺中科技大學國際事務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