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視眼大會60週年近視眼研究十大科學發現重磅公佈
9月25日,作爲大會主會場,IMC在三亞盛大開幕
秋臨三亞海之濱,眼科英賢聚若星;全球智慧匯於此,前沿新知共賞聽。
9月23日至28日,由愛爾眼科醫院集團主辦的第19屆世界近視眼大會(International Myopia Conference,簡稱“IMC”)在中國長沙、三亞兩地隆重舉行。
9月25日,作爲大會主會場,IMC在三亞盛大開幕。來自6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位全球近視眼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與中國近視眼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齊聚於此,共同交流和分享近視眼領域的新理念與研究成果。
今年恰逢 IMC成立60週年,爲紀念這一里程碑式的時刻,會議期間特舉辦了IMC 60週年頒獎典禮。其中由國際獨立專家遴選委員會特別選出的世界近視眼大會60週年近視眼研究十大科學發現重磅公佈,推動世界近視眼研究實現劃時代的飛躍。
IMC三亞主會場盛大啓幕
超50國500餘學者共襄近視眼研究前沿盛舉
大會現場,座無虛席
大會現場,來自全球知名高等學府如都柏林科技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悉尼科技大學、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大學、休斯頓大學、穆爾西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奧克蘭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賓根大學、華盛頓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卡迪夫大學、紐卡斯爾大學以及中山大學、復旦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溫州醫科大學以及北京同仁醫院、天津市眼科醫院等中國知名高校與醫療機構,以及Meta公司、俄克拉荷馬大學健康科學中心、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等國內外組織機構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探討近視防控前沿課題。
第19屆IMC執行主席、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眼視光研究所副所長藍衛忠教授致辭
“在過去的60年裡,我們見證了理解近視是什麼、近視如何發展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防控近視方面的重大進展。對於所有這些進步,我想借此機會向各位表達我最深切的感激之情,正是你們,共同促成了這一切。”第19屆IMC執行主席、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眼視光研究所副所長藍衛忠教授致辭。
第9屆IMC聯合主席、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葛堅教授致辭
“這次盛會不僅匯聚了全球近視領域的醫生和學者,還是一個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展示近視防控方面的新知識、新技術、新見解和新成就。希望通過大會,我們能夠進一步推動近視防控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第9屆IMC聯合主席、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葛堅教授致辭。
第15屆IMC主席、教育部近視診療與防控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瞿佳教授致辭
“此次IMC規模空前,衷心祝願此次大會在中國成功舉辦,併爲近視防控的基礎研究和臨牀研究貢獻力量,一起推動近視眼研究發展。”第15屆IMC主席、教育部近視診療與防控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瞿佳教授致辭。
第19屆IMC大會主席、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眼視光研究所所長楊智寬教授致辭
“今年是IMC成立60週年,大會將回顧過去60年的學術成就,並評選出近視眼領域的十大科學發現,以鞭策年輕一代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更深入地研究近視眼的發病機理和防控手段。同時,我們期望攜手青年力量,共同爲近視防控事業注入新活力,以促進全球經驗共享和知識傳播。”第19屆IMC大會主席、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眼視光研究所所長楊智寬教授說道。
11個自由演講、9大主題論壇、80餘個學術演講
聚焦全球近視眼領域前沿研究
此次大會圍繞“全球近視眼探討”“近視眼風險因素”“近視眼遺傳學研究”“近視眼動物和實驗模型”等多個大議題,精心設置了11個自由演講專場、9個特邀主題論壇,總共包含80多個學術演講以及400多篇海報展示。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近視眼列爲影響全球的公共衛生問題,各國科學家和專家學者對於近視眼的研究熱情愈加高漲。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研究學院Ian Morgan教授
在“應對流行性疾病的公共衛生策略”專題論壇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研究學院Ian Morgan教授分享了《應對近視大流行的公共衛生策略》,報告提出,增加戶外活動時間、限制課外輔導班的時長以及減少兒童早期教育壓力是控制近視流行的三大公共衛生策略。
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ang-mei Saw教授
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ang-mei Saw教授分享了《三管齊下應對近視防控》:首先,進行初級預防、早期干預,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減少近處工作,預防早發性近視;其次,進行二級預防,識別高度近視高風險兒童,制定合理的近視防控方案,延緩兒童從低度近視發展爲高度近視的進程;最後,進行三級預防,篩查病理性近視,對於病理性近視的併發症進行臨牀干預。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視覺與眼科研究中心Satish Kumar Gupta教授
在全球近視問題的探討環節,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視覺與眼科研究中心Satish Kumar Gupta教授帶來了《近視患病率的地區差異:印度農村和城市學齡兒童羣體的調查研究》的演講,通過對印度特倫加納邦1586名農村學齡兒童和2675名城市學齡兒童進行近視患病率研究,研究結果顯示8-17歲的印度兒童近視發病率約爲17%,城市的發病率是農村的3.5倍,私立學校的發病率是公立學校的2倍,表明城市化水平、學習負荷、戶外活動、近距離工作以及室內的生活方式促進了印度次大陸近視患病率上升。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視光與視覺科學學院Wanyu Xu 教授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視光與視覺科學學院Wanyu Xu 教授帶來了《基於2001年至2023年全國駕照數據,新西蘭近視患病率20年來保持穩定》的研究報告。研究基於2001-2023年國家駕照數據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表明20年間新西蘭的近視發病率較爲穩定,這得益於較多的戶外運動、較低的人口密度以及較少的學習時間。
科技巨頭Meta公司(原爲Facebook公司)Aaron Nicholls
在“高科技在近視與視覺科學研究中的應用”主題下,科技巨頭Meta公司(原爲Facebook公司)Aaron Nicholls帶來《一種用於量化視覺體驗和近視研究的新設備及資助計劃》,介紹了一種新型研究設備,該設備“取經”自愛爾“雲夾”的近視眼智能可穿戴設備技術,旨在量化視覺體驗和研究近視問題。這種設備集成了光譜、亮度、運動和多點距離傳感器,設計爲全天佩戴,注重隱私保護,無攝像頭和麥克風,且無無線連接。此外,他們宣佈了一項100萬美元的研究資助計劃,鼓勵全球研究人員發表研究成果,共同創建一個開放的“黃金數據集”,以探索視覺體驗與個體差異之間的關係。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教授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教授帶來了《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近視預防》的報告,該研究旨在利用大數據分析確定導致近視的關鍵環境因素,並開發智能篩查和預測模型,以預防和控制兒童近視。研究結果表明,學校綠地與其形態因素與學校近視患病率的2年變化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這項工作爲改變臨牀實踐、衛生政策制定和針對學齡兒童近視實際控制的精確個體化干預提供了證據。
愛爾數字眼科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戴偉偉博士
愛爾數字眼科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戴偉偉博士進行了《利用數字技術加快近視個性化防控》的相關分享。他介紹了愛爾眼科在近視管理中的數字技術應用,涵蓋可穿戴設備近視預防、智能軟硬件診斷、大數據近視預測、AI角膜塑形鏡驗配等應用。通過大數據和先進影像技術,愛爾開發了針對近視多種階段、多種模態下的診斷、預測、及干預模型,並應用於臨牀實踐。應用可穿戴設備雲夾設備及近視防控離焦鏡片等技術提升了個性化近視管理的效果。報告探討了近視防控中的挑戰與未來方向,包括醫療領域大數據下數據隱私及模型可解釋性問題。針對這些挑戰,愛爾開發了“FedEye”聯邦學習平臺,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推動個性化近視防控,爲全球眼健康事業貢獻力量。
澳大利亞視光學院Ling Lee 教授
在“公共衛生”自由發言環節,澳大利亞視光學院Ling Lee 教授分享了《歐洲近視終生治療成本的影響因素及防控近視的影響因素》,其研究評估了在法國和英國不同近視管理方法下,近視的終身成本及其影響,研究發現採用低劑量阿托品、反近視眼鏡、軟性隱形眼鏡和角膜塑形鏡的主動近視管理相比傳統管理可顯著降低終身成本,尤其是對高風險快速進展的兒童。
愛爾眼視光研究所在讀博士生潘偉
愛爾眼視光研究所在讀博士生潘偉分享了《中國兒童近視和高度近視的患病率及時間趨勢:2020年至2050年研究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通過回顧分析,指出如果不採取行動預防近視和控制近視發展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然後提出了兩個具體的建議措施:一是強烈鼓勵每天實行戶外 2 小時制,通過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來預防近視;二是強烈鼓勵減少兒童的教育負擔,特別是在早期兒童階段。
阿斯頓大學健康與生命科學學院視光學院Sayantan Biswas 教授
在近視眼危險因素探討單元,阿斯頓大學健康與生命科學學院視光學院Sayantan Biswas 教授分享了《影響近視發展的關鍵因素:閱讀方式、文字大小還是照明?》的研究。結果顯示,近距離閱讀會導致眼軸長度增加和脈絡膜變薄。明亮的光照能夠顯著減少眼軸延長和脈絡膜變薄,但在近視眼中效果不明顯。研究發現光照在預防近視上具有潛力,但對已近視的眼睛則影響有限,提示我們在設計干預措施時,需要考慮屈光狀態等因素。
華盛頓大學Rachel Langan 教授
華盛頓大學Rachel Langan 教授帶來了《爲什麼近距離工作會導致近視以及我們該如何進行光學干預?》的研究,探討了近距離工作爲何會導致近視,並提出新型光學干預方法。儘管有關近視成因存在爭議,但研究表明,近距離高對比度圖像(如屏幕和文本)可能通過過度激活周邊小神經節細胞,促進眼球生長,從而引發近視。採用點擴散光學技術(DOT)鏡片可以降低這種激活,使近距離視覺的對比度接近自然場景,進而減緩近視發展。研究結果支持了近距離工作引發近視的假設。
天津市眼科醫院張偉教授
天津市眼科醫院張偉教授分享了《城市環境與兒童近視》的研究。此研究是一項關於城市化與近視之間關係的隊列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全面理解城市化與近視之間的複雜關係。研究發現近視發生率與城市化呈正相關,城市化進程與兒童近視的時間發展之間存在明顯的同步性。在城市化程度較低的地區,近視進展預計將顯著加劇,這強調了在這些地區及時實施近視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研究結果對於制定公共衛生政策和干預措施以減少全球近視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世界近視眼大會60週年近視眼研究十大科學發現公佈
見證60年近視眼學科輝煌成就
爲致敬過去60年近視眼研究的顯著成果,在IMC 60週年頒獎典禮上,大會特設世界近視眼大會近視眼研究十大科學發現環節。這十大科學發現由大會專家委員會精心遴選,該委員會由德國圖賓根眼科研究所、眼神經生物部主任 Frank Schaeffel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Christine Wildsoet 教授,英國卡迪夫大學視光學和視覺科學學院 Jeremy Guggenheim 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Richard A.Stone 教授這四位近視眼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組成。
“這些發現是全球近視眼研究領域多年的智慧結晶,並非某個研究團隊的單獨成果,例如戶外活動、光學離焦等研究發現,衆多研究者先後參與其中。”國際獨立專家遴選委員會聯合主席Christine Wildsoet教授介紹說:“IMC自創立以來,一直引領着近視眼研究方向的變革與發展,從最初側重於基礎科學研究,逐步擴展到囊括基礎研究、轉化研究以及臨牀應用研究等各個階段。60年前,大家對近視眼的認知十分有限,甚至不清楚其概念、發病原因以及防控方法。經過60年的發展,如今我們不僅明確了近視眼的定義,還找到了部分發病機制,並且發現了一些有效的近視防控手段,如戶外活動、低濃度阿托品、光學離焦技術等,這些成果激勵着我們在該領域不斷深入探索。”
世界近視眼大會終身成就獎頒獎現場
此外,大會還向對近視眼研究與教育培訓、臨牀服務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專家團隊致敬,在“基礎研究”“臨牀研究”“學術服務”“教育培訓”“臨牀服務”這五大領域頒發了終身成就獎,獲獎者分別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Christine Wildsoet 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Ian Morgan教授、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Sally A.McFadden教授、中國溫州醫科大學的瞿佳教授以及中國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的楊智寬教授。
愛爾眼科爲全球100名年輕醫生提供獎學金參加第19屆世界近視眼大會
IMC 四度“綻放”中國,彰顯近視防控 “中國力量”
第19屆IMC大會現場
今年是IMC第四次在中國舉辦。此前三次分別是:1998年在中國臺北舉辦;2002年,由中國香港理工大學與中山大學聯合主辦;以及2015年,由中國溫州醫科大學主辦。
多年來,中國近視眼研究快速發展,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IMC 60 週年近視眼研究十大科學發現中,有不少中國團隊參與其中。作爲第19屆 IMC的主辦方,愛爾眼科藉助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近視防控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 “雲夾”,通過收集全球各國學生的用眼行爲、環境光照等數據,爲“生活方式改變促使近視眼的爆發流行”“戶外活動、環境光照及光譜對近視眼及其防控的影響”這兩項科學發現做出了重要貢獻。
與此同時,IMC終身成就獎的5名獲獎專家中,兩名來自中國,即溫州醫科大學的瞿佳教授以及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的楊智寬教授,分別在 “教育培訓”“臨牀服務”兩大領域榮獲殊榮。
而此次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能夠折桂第19屆IMC主辦權,主要得益於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府對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的高度重視。中國以政府牽頭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這是全世界範圍內的近視防控新探索和新嘗試。
大會現場自由提問,討論熱烈
在這一背景下,愛爾眼科以其雄厚的醫療和科研實力,強有力的創新舉措,爲我國近視防控事業貢獻了重要力量。自2011年愛爾眼視光研究所成立起,愛爾眼科在近視眼發病機制方面有原創成果,研發出多項技術和設備助力近視防控,如近視防控智能可穿戴設備 “雲夾”、廣域視網膜屈光度地形圖測量儀 VPR、愛爾在線測視力小程序以及人工智能輔助角膜塑形鏡驗配軟件等。
“在本屆 IMC的舞臺上,我們不僅看到了60年近視眼研究的輝煌成果,更看到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對視覺健康事業的不懈追求。每一項科學發現、每一個專家團隊的貢獻,都如同星辰般匯聚成近視眼研究領域的浩瀚銀河。在近視防控這一全球公共衛生議題面前,國際間的合作、交流與分享是攻克難題的關鍵。隨着近視眼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人類終將更好地突破近視防控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戰,爲我們的下一代帶來更清晰的世界和更光明的未來。”楊智寬教授如是說。
國內外專家學者們在大會現場精彩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