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鐵帽子傳奇(劉良升)

於氏老儒人之墓。(圖/劉良升提供)

從小就由父親處聽聞「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縱然父親篤信最後兩項的「積德與讀書」,並視爲終生的圭臬。不過他倒也分享了許多與風水有關的稗官野史,諸如開國平民皇帝劉邦和朱元璋發跡的許多耳熟能詳的神話和神蹟等,但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卻是發生在我們家族,攸關族人發家的「鐵帽子,馬騎人,魚上樹」的傳奇。

話說我們湖南瀏陽永安劉氏家族,系出後漢光武帝第八子廣陵思王劉荊之脈。在西元1333年,漢高祖五十四世孫也是我輩開基祖南仲公,攜三子仁一,仁二,仁三由江西遷入瀏陽縣永安鎮。仁一公獨子均衡公與夫人於氏(生於1361年,逝於1420年明朝永樂年間)結縭,雖生育三子卻僅有志和公獨存。且均衡公早逝,志和公以放牛爲生,與母親於氏相依爲命,家境極爲清貧。

永安鎮虎形山坡有一塊石頭,形似一口棺材,爲於家的地產。當年於氏族人曾延請風水先生實地探勘,風水先生特別言明「石棺材」處是一方寶地,並即時在其上插上一根枯竹,邀請於家人翌晨前來視察,倘使這根枯竹發出了新芽,就坐實了風水寶地之言。同時還特別提醒爾後棺木放入墓穴中時,若能隨同「鐵帽子,馬騎人,魚上樹」的異象產生,則所葬之人的後裔必會大發!

是時於家的外孫,即是吾輩上溯的十九世祖志和公,正巧在該處放牛,將這段風水先生與於家人的對話聽得真切。翌晨他趕早搶先來到石棺材處,果然獨自率先見證了前一天置於「石棺材」寶地的枯竹發出了細嫩的新芽。志和公將發出新芽的「竹枝」抽換,尋覓另一隻枯竹取代,因此於家人稍後來到現場時,所見僅爲一隻枯竹,也就不把風水先生先前所言認真看待了。

志和公後來將此事告知母親於氏,於氏隨後在當晚自縊(註釋:「自縊說」是堂伯父表述的增添版,目的是於老夫人心想早日將那塊風水寶地從自己孃家於家佔過來,但是於氏享壽六十,自縊似乎不大可能。此說也未見於父親的版本),臨終前交代獨子志和公務必將自己的遺體下葬於石棺材墓穴內。志和公乃以於家外孫的身份,懇求於家長輩讓過世的母親,即爲出嫁的於氏兒女,葬於石棺材內,於家長輩同意了。

在移靈下葬時,有一位木匠在上工前順道參加葬禮,將「馬子」(亦稱木馬,是工匠做工時用來固定木料的器具)背掛在肩膀上,是爲「馬騎人」之說;而一位提着鮮魚(用樹葉包裹鮮魚且用細草繩捆綁)的鄉親前來,隨手將樹葉的草繩暫時掛在樹枝上,正應了「魚上樹」之景;而這時天公降雨,一名由早市剛買回鐵鍋的鄉親,順路來時把鐵鍋倒扣在頭上避雨,活像一頂「鐵帽子」一般。如此三重異象,加上時辰和風水,五者皆備之際,於夫人的靈櫬放入了石棺材墓穴內,此後我族人丁興旺,開枝散葉。

這則故事也收錄於永安鎮文史專家,也是「永安鎮志」執行主編的劉谷君先生,所撰寫的《古邑尋蹤》一書中,書中尚稱永安劉氏後來出了八名舉人(尚有兩名進士未見於該文中),「或許」和此有關。而2013年劉氏宗親會成員,也集資依古法將糯米拌入三合土,表面再嵌加鵝卵石,重刻墓碑「顯妣劉母於氏老儒人之墓」,修繕了遠祖母於夫人之墓。只見墓前有一水塘盡收山間雨水,墓體頭枕青山作爲倚靠,據說尚符合左青龍,右白虎的絕佳風水條件,號稱是永安鎮當地保存最好的明初古墓之一。宗親會族人還年年組隊前往祭掃,而且是我們瀏陽永安劉氏十大房後裔祭拜的唯一共同祖墳。亦豐堂哥曾前往該處憑弔,他形容在那塊完整山石中,寸草不生,卻恰好渾然天成地保留恰可容下一口棺材的空穴,供於老夫人的棺槨之用,豈不令人嘖嘖稱奇?

我曾上網搜尋,尚發現北京市豐臺區王佐村的貝勒王墳,也有「扁擔開花,魚上樹,鐵帽子將軍來」的說法,而天津市寶坻縣芮氏家族之明朝「芮都御史墓」,所伴隨的「魚打鼓,車上樹,驢騎人,鐵帽子將軍」,與我們家的傳奇,都有相近之處,究竟還有多少家族先塋有類似的逸聞傳頌於後?到底誰家的故事是原創?何者淪爲山寨版?那就無從查考了!

而父親當年以長沙話特有的語調和尾韻,說出「鐵帽子,馬騎人,魚上樹」,如今還縈繞我心,只遺憾往事只成追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