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膠囊-杉條染硫黃 宮女爐竈竄烈焰

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考證,世界上最早的火柴產生在中國。公元五七七年,在南北朝時期北齊物資奇缺,特別是缺少火種,燒飯取暖都成大問題,一羣宮女在這種環境下急中生智發明了火柴。

南唐人陶谷清異錄器具》篇載:「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黃,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

現代火柴是十九世紀英國人沃爾克發明的,最早也是用硫磺製成的,一八三○年,法國的索利亞德國的坎默洛,對火柴進行革新,用黃磷、硫磺和氯化鉀混合原料製成現代的火柴,火柴盒上一面,也塗上含赤磷磷面。使用時,將火柴在磷面上擦畫,即能引燃,極爲方便。清末,現代火柴傳入中國,被稱爲洋火、番火等,臺語今日仍稱「番仔火」。不過,漢原通婚的臺灣家庭,對番仔二字很忌諱,因此也有人以「火擦仔」稱之。

火柴製造大抵上分成梗子製造、處理、火柴藥頭製造、盒子製造、包裝及刷磷等五個步驟,爲了讓整根火柴棒都能燃燒,包括木梗在內都必須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