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券商看後市|A股有望迎來春季行情,結構性機會好於去年

進入2024年,A股市場將作何表現呢?

澎湃新聞蒐集了10家券商的觀點,大部分券商認爲,經歷前期連續回調後,隨着內外部環境發生積極變化,投資者信心仍有繼續修復空間,市場將在1月迎來重要拐點,A股有望迎接春季行情。

中信證券表示,預計1月經濟政策將繼續集中加碼,各類資金行爲的跨年效應將更加明顯,投資者信心開始轉向積極,市場將在1月迎來重要拐點。

“在極端估值、交易情緒低位疊加積極因素逐步積累的情況下,投資者信心仍有繼續修復空間,對A股後市表現不必悲觀,2024年A股結構性機會有望好於2023年。”中金公司指出。

中信建投證券進一步指出,接下來,市場前期對人民幣資產和中國經濟的預期有望繼續修復,A股有望迎接春季行情,短期如有調整則是上車機會。

配置方面,大盤和成長接下來的表現得到了多家機構的看好。海通證券便指出,2024年隨着宏微觀基本面有望持續修復,白馬成長或將佔優。

“目前市場風格切換正在悄然發生,小盤股行情逐步走向尾聲,以大盤價值股(紅利高股息)和中盤成長股(電子、醫藥爲代表)的組合正在成爲超額收益的新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稱。

中信證券:迎來拐點

展望後市,預計1月經濟政策將繼續集中加碼,各類資金行爲的跨年效應將更加明顯,投資者信心開始轉向積極,市場將在1月迎來重要拐點。

一方面,從市場預期來看,1月中旬以房地產爲代表的各類經濟政策有望集中繼續加碼,預計以網絡遊戲爲代表的非經濟政策將持續優化,推動經濟持續穩步恢復,市場預期將開始轉向積極。

另一方面,從投資者行爲來看,預計資金的跨年效應將更加明顯,“炒小”的市場生態在開年將迎來明顯改善,公募有望主動轉向進攻,私募或顯著提升倉位,險資或逐步加倉紅利低波,理財子將跟隨積極入場,外資流出已近尾聲,投資者信心將迎來拐點。

配置上,預計產品出海、科技自主、新消費、紅利低波將成爲主要方向,1月建議投資者優先佈局以科創板爲代表的超跌成長。

中金公司:信心修復進行時

A股市場經歷前期連續回調後,主要指數再現極端估值,資產價格可能已經反映投資者過於悲觀預期。市場前期超調可能與資金面再度出現負反饋因素有關,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國內方面,政策繼續寬鬆助力穩增長,且“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有所增強,有利於“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近期公佈的國內工業企業數據中盈利同比有所改善,前期多家商業銀行下調存款掛牌利率後,投資者對1月份社融信貸增速及LPR等利率指標關注度也在提升。

海外方面,美國通脹壓力釋緩後長端美債利率快速回落,十年期美債利率跌破3.8%關口,美元指數跌破101關口至5個月來低位,全球資金開始再配置。

展望後市,在極端估值、交易情緒低位疊加積極因素逐步積累的情況下,投資者信心仍有繼續修復空間。雖然需應對內外部一些中長期問題的顯化,但考慮我國政策空間大、根基牢、發展潛力夠、較多領域在全球具備競爭優勢,“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對A股後市表現不必悲觀。

配置方面,2024年A股結構性機會有望好於2023年,未來3-6個月建議投資者關注景氣回升與紅利資產的攻守結合。

中信建投證券:有望迎春季行情

前期,市場經歷過極度縮量和強勢股補跌之後,人民幣持續升值,北向資金年底佈局淨流入,市場出現反彈。展望後市,市場前期對人民幣資產和中國經濟的悲觀預期有望繼續修復,A股有望迎接春季行情,短期如有調整則是上車機會。

具體而言,一方面,市場此前經歷極致縮量,情緒極度低迷。近幾個交易日市場持續縮量反映出交易投資情緒低迷,同時強勢股紛紛補跌,顯示出比較明確的底部信號。

另一方面,北向資金歲末年初佈局,市場或開啓修復行情。從購買力平價和2024年中美經濟趨勢看,人民幣升值趨勢有望持續,這使得2024年國內貨幣寬鬆空間進一步打開,央行有望進一步推動降準降息,無風險利率繼續下行也有望推動國內大類資產配置資金增持權益資產。

此外,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歲末年初也正是外資集中再配置的時間窗口。考慮到中國股票市場在全球股市中的相對位置及吸引力,我們預計2024年初北向資金的流入有望持續,短期可關注部分具備外資審美的優質超跌核心資產反彈機會。

總體來說,利好因素還將持續,A股有望迎接春季行情,短期如逢調整則是機會,建議投資者積極佈局,關注電子、創新藥、計算機、傳媒、國防軍工、有色金屬、煤炭等。

國泰君安證券:仍是震盪

區別於市場共識的春季躁動,本輪反彈更多來自交易維度推動,而並非預期維度的上修推動,這與7月末與10月末的反彈有所不同,因此判斷市場“高度不高仍是震盪”。

股市2023年12月調整後的超賣狀態、權重指數(滬深300、創業板指)低位估值,以及保險跨年配置、權重指數ETF流入、基金年末風格回擺等因素共同助推市場反彈,是預判反彈的關鍵。同時,存款利率下降打開了國內降息的預期,疊加美元與美元利率下降,助推了低位大盤股的表現。

不過,超跌反彈已經出現,行情要往上走需要盈利預期的推動,這仍需要時間。尤其是與地產相關的水泥發運率與螺紋鋼表觀消費量不振,與基建相關的石油瀝青開工率弱於往期,新興與傳統PMI庫存動力邊際放緩。

配置方面,風格切換正在悄然發生,小盤股行情逐步走向尾聲;而另一方面以大盤價值股(紅利高股息)和中盤成長股(電子、醫藥爲代表)的組合正在成爲超額收益的新來源。

歷史經驗表明,在中美利差收窄、海外金融壓力減小的時期中,大盤的股票往往表現更好的超額收益。而小盤題材股在估值與交易優勢下降、樂觀預期難以兌現、風險偏好逐級下臺階的定價環境下,要警惕行情退潮。

海通證券:2024年市場或將溫和向上修復

往後看,積極的穩增長政策有望進一步推出:2024年財政政策或適度加力,預計2024年赤字率和專項債額度或略微擡升;貨幣政策或進一步穩健寬鬆,政策利率仍有一定調整空間;消費方面,政策或推動培育新型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2024年消費修復潛力有望進一步釋放。

政策持續發力疊加庫存週期進入補庫階段,2024年全年經濟有望進一步回暖,預測2024年國內實際GDP同比增速有望達5%左右。落實到微觀企業盈利層面,預計2024年全部A股歸母淨利同比增速有望達到5%至10%,業績恢復程度較爲溫和,因此2024年市場或也將溫和向上修復。

展望2024年,宏微觀基本面有望持續修復,白馬成長或將佔優。

廣發證券:中資股有望上行

2024年將進入中美利差收窄、ERP之差收斂的“回眸”小週期,並提振權益市場表現,中資股有望上行,港股更優,人民幣匯率升值,區間風格偏向成長和小盤。

市場風格上,預計成長股戰略配置價值更高,建議沿着三個“供給側”線索來觀察需求的邊際改善。配置方面,一方面建議關注供給出清以及需求邊際回暖的成長復甦品種,如消費電子鏈、半導體設計、創新藥、機器人等。

另一方面,建議關注中國優勢製造以及美國預期補庫提振外需的行業,如紡織、化工原料、電子元器件等;此外,還建議關注 “泛AI+華爲”新一輪技術供給創造需求的行業,如智能駕駛、XR、射頻、衛星通信等。

招商證券:市場情緒開始修復

展望1月,A股的估值水平的持續降低,使得市場對於悲觀因素進行了充分定價,新的投資者開始逐漸進入。隨着近期一系列經濟數據開始邊際改善,市場情緒終於開始有一定程度修復。

進入新的一年,政府投資開支也有望開始進入上行週期,地產領域也初現一些企穩跡象,11月中國出口轉正。在內外需求均邊際改善情況下,經濟數據和企業盈利情況將會環比持續改善。

配置方面,市場仍然以科技成長爲主攻方向,兼顧部分受益於內外需求可能會引發需求改善的部分開工鏈和材料等相關領域。

光大證券:市場風格逐漸偏順週期板塊

從歷史來看,一季度往往是貨幣政策作出調整的季度,同時,1月的金融數據通常迎來“開門紅”。

當前市場對於2024年1月的政策與金融數據還沒有形成一致預期,這或許帶來了實際政策與金融數據超預期的可能,並且有望成爲市場企穩的重要催化因素。此外,美債收益率下行或將提供一定的彈性。

配置方面,預計市場風格逐漸偏順週期板塊,食品飲料、建築材料、汽車、石油石化、交通運輸及家用電器行業最值得關注。若市場進一步波動,高股息板塊或許仍有防禦價值。

華安證券:市場將繼續震盪走勢

展望2024年1月,預計市場將繼續呈現震盪走勢,繼續等待積極因素出現。當下,影響市場動能偏弱的因素仍在。一方面,經濟增長呈現緩慢修復態勢,復甦仍未見提速;另一方面政策力度較市場預期仍偏弱。

但後市無憂大幅調整風險:一是全球市場對美聯儲降息預期整體偏樂觀;二是開年爲配合信貸投放及財政發力等,流動性充裕的確定性強。後續投資者預期扭轉的關鍵契機在於政策落地力度能否超預期。

風格上,流動性敏感型的成長、金融風格可能會有更好的機會。因此配置上,一是要考慮市場上漲動能偏弱下,穩健型資產仍有配置必要;二是經濟弱、流動性鬆的宏觀環境下,金融風格仍有望延續短期切換方向,且也符合成長演繹條件。

華西證券:“磨底”中等待向上突破

從A股兩市成交額、主要指數估值和風險溢價看,當前A股處於中長期底部區間,投資者傾向於將中長期問題在短期定價,市場風險偏好還有待修復。

未來1-2個月,各部委年度工作會議和地方兩會陸續召開,可重點關注三方面政策指引:一是年內第三輪存款利率下調或打開明年初政策利率降息空間;二是關注一線城市地產政策放鬆效果,在房地產市場基本面企穩前,各地需求端寬鬆政策仍有望持續出臺;三是除財政、貨幣、地產等政策外,還需關注非經濟性政策的落地情況。

風格方面,年末板塊輪動加快將成爲主要特徵,大小盤風格可能由於相對估值比價出現短期均衡。

配置上,以現金流充裕的低估值紅利板塊作爲壓艙石,後續受益於產業催化和政策預期改善的領域是中期主線,如華爲產業鏈、半導體、消費電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