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影評:生命末端的溫柔告別

文/彭紹宇

生命只剩下百日,該如何度過?這個問題重重砸在莉莉奶奶鮑起靜 飾)身上,近古稀的她因罹患肺癌而開始思索人生意義。不顧女兒(嚴藝文飾)的反對,她看似自私地不願接受化療,反倒是開起直播網紅,透過和觀衆互動分享她生病後的每日生活,跳舞、吃飯、打撞球、開計程車,許多人們因此被這個走到生命盡頭的奶奶吸引而成了粉絲

男孩生生(吳至璿 飾)因爲偶然發現了自己死去的哥哥,生前最愛看的直播就是莉莉奶奶,開始對她感到好奇,並在機緣之下認識了她,於是兩人成爲摯友,小男孩帶給奶奶新的刺激與生活重力,奶奶則請男孩幫她提前錄製遺言,死後留給她的女兒。

這個題材本來就很有意思,自媒體網紅時代來臨,觀衆們透過小小熒幕中,看着這位即將邁入死亡的奶奶原因爲何?奶奶在面對疾病過程中,透過直播日常與衆多陌生人互動,她想傳達的又是什麼意涵或從中獲得怎樣的生命意義?

透過莉莉在片中的這麼一句經典的話「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既然來到這個宴席上,就要吃到飽再離開!」可一窺她的人生哲學,只剩約一百天的有限生命中,她選擇將生命活到極致,甚至活得比生病前還更充實,她讓我們知道,即便恐懼,死亡未必得哭哭啼啼,告別也不必然是件壞事

死亡這門必修課,我們都不見得能拿到學分,導演對於不同角色書寫正是最好的寫照,小男孩生生與莉莉奶奶,一個學習如何走出死亡,一個學習如何接受死亡,過程中奶奶看似總是男孩的人生導師,但在面對生死議題上,他們都正學習、也不避免地犯錯着。

而另一面,男孩母親與奶奶的女兒,則是從起初逃避親人死亡,到最後學着接納與釋然,當他們終於有勇氣直視死亡時,不也正救贖了自己,經歷這趟過程後,他們看待身邊親人的態度也都變得不同了。這一趟走來,觀衆除了看見他們的轉變,也從電影中獲得了對生死離別更成熟的視角

《生生》很不容易,許多電影在處理這類題材時,往往會流於過度感性或濫情,但此片卻沒有這樣的缺點衝突戲見好就收,也不失帶給觀衆力道情緒渲染,且透過畫面美學、巧妙引領情緒的配樂,給我一種彷彿看見楊德昌經典電影《一一》的內斂與感動。

幾位要角的表現也值得誇讚,香港金像獎影后鮑起靜演出到位,將那既恐懼卻表現樂觀開朗,害怕拖累親人而將女兒不斷往外推的無力感表現得恰如其分,而她獨有的港式口音也爲此角增添更多故事性滄桑感,是非常令人着迷的一個角色。

童星吳至璿的演技是本部片之所以成立的重要關鍵,他的自然與靈動感,就像遊走在死亡的大坑邊緣,好奇地一再探頭查看,也演活了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彆扭情緒與情感失語,可謂在對的時機找到了對的人,其中和莉莉奶奶的忘年互動也是極度討喜可愛,爲這個沉重題材帶來了些許輕盈。

這部片充滿着很多第一次,包括這是鮑起靜從影五十多年來的首部臺灣電影,以及童星吳至璿的長片處女作,但作品卻正是敘述許多的「最後一次」,生死邊界,能夠把每件事的「最後一次」都好好做完的人太少,《生生》宛如一曲溫柔的鋼琴聲,在生命盡頭緩緩流淌。

●彭紹宇:政大外交系學生,現爲自由影評人,認爲電影傳達生活的本質,也是生命的延續,因爲從電影得到許多,也希望介紹好電影給更多人。在各大媒體都曾發表文章,目前於ETtoday韓娛版開設專欄「彭紹宇看韓國」。看更多請至部落格【彭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