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需要這樣的書寫和媒介”

“深圳需要這樣的書寫和媒介!”

9月7日下午

一個共同的聲音

從蓮花山公園內的紫陌書吧傳出

由深圳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指導

深圳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主辦

深圳市書都出版有限公司承辦的

“‘我們與深圳’在地文化期刊交流暨

媒體沙龍活動”順利舉行

在超強颱風“摩羯”

帶來的狂風暴雨中

衆人依舊齊聚

無一缺席

活動現場,氛圍熱鬧

大家圍繞“我們與深圳”的主題

展開交流,積極探討

盧青拋出一個深刻的問題:“深圳敘事陷入‘中年危機’,我們的故事難以激發年輕一代的共鳴。”作爲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在短短几十年間締造了無數奇蹟。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深圳故事的傳承從“90後”與“00後”開始出現斷代的現象。“深圳主義”在年輕一代已失去共同語境,關於深圳人的敘事,需要續寫。

“我們很幸運,生活在這個城市;這個城市也很幸運,因爲有一羣我們。這是組織今天這場沙龍活動的初衷。”李曉鋒迴應,“我們與深圳”這場活動,要探討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將“我們與深圳”的故事傳承下去,讓年輕一代切實理解並認同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

立足深圳本土的在地文化期刊——《書都・走讀深圳》無疑是一份回答。該雜誌以“不做最熟悉城市的陌生人、不辜負身邊習以爲常的美與好,發現並傳遞這座城市的溫暖”這三句話爲原則,挖掘、報道這座城市裡精彩的故事,連芳菲評價,“雜誌裡提到的這些人值得被城市看見、記住並傳遞,這座城市與這些人更值得被外界看見。”陳宏則感慨:“看到雜誌的時候喚醒了內心很多東西。”這本雜誌延續了深圳敘事的脈絡,打開了人們內心深處對於深圳的記憶與情感,讓人們重新審視這座城市曾發生的故事,重新認識那些用自己的故事書寫城市的“我們”。

“每個個體的成長價值都能體現在城市的變化當中,這是深圳非常獨特的氣質,如大家樂於參與民間發起的8·26深圳生日會,並找出自己與城市的聯繫。這是基於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我們與城市是命運共同體的關係。”謝湘南認爲,深圳需要一個與之文化氣質相匹配的書寫,深入城市的文化肌理,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

“真正的經典,就是十年之後不會落伍”,王方如是說。《書都・走讀深圳》正朝着這個方向努力,探尋獨特的視角、凸顯深刻的內涵,記載與流傳“我們與深圳”的那些故事,成爲深圳這座城市的文化載體,如吳忠平所說,“用文字把城市記憶留存下來”。

周海斌評價:“地方誌只有數字,沒有故事;而這本雜誌有故事,還有人物的命運,非常立體和鮮活。”《書都・走讀深圳》雜誌以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命運,展現深圳的多元與魅力,試圖讓人們看到現代化都市之外的深圳——一個有血有肉、充滿溫度的城市。

許滸傳在現場提到一句話,“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在快節奏的互聯網時代,《書都·走讀深圳》反其道而行之,不追求“快”與“爆”,而是沉澱下來,深耕在地文化領域,全力挖掘城市文脈,爲普通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的同時,去影響那些有影響力的人,讓他們共同爲深圳的文化發展貢獻力量。

活動現場,蕭冰與朱桂彩都提到了“通過寫作改變命運”這句話。在深圳,還有很多像他們這樣的羣體,用寫作創造生命力,將自己融入城市故事的一部分,“我們與深圳”的敘事在他們筆下熠熠生輝。而《書都·走讀深圳》也將目光投向他們,捕捉每個普通人的真實表達。正是因爲有這麼多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人的存在,才構成了這座城市的偉大。

活動最後,魏甫華表示,《書都・走讀深圳》雜誌將不斷挖掘深圳更多不爲人知的故事,展現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和無限可能。希望年輕一代能在這本雜誌中找到與深圳的情感連接,傳承深圳的精神,續寫這座城市的輝煌篇章。而對於那些尚未踏足深圳的人,則可以通過聚焦城市的表達,使他們領略深圳的風采,吸引他們來到這片充滿機遇與夢想的土地。

中秋將至,秋意漸濃

值此時節,圍桌談話

頗有幾分意蘊

“我們與深圳”

在地文化期刊交流暨媒體沙龍活動

匯聚“我們”的智慧

書寫“深圳”的故事

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

共同見證並參與

深圳在地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讓這座城市的文化之光更加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