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長照卻像沒休息?臺灣長照困境:每次都是「生面孔」需重新交代!

導入智能照護系統後,長輩做行動復能時,照服員會拿平板記錄其運動情況,並記錄次數及狀態。 圖/長泰健康照顧體系提供

花蓮陳小姐的婆婆失智,一開始並不嚴重,能騎電動自行車前往瑞智學堂參加課程,有天在路上被突然竄出的機車嚇到,自摔倒地後,家人就不讓她自行出門。

但全家人都有工作,白天的照顧原本是家人請假輪流,一週後覺得實非長久之計,朋友建議她申請照服員服務。她申請後,照服員幫婆婆送餐,也有接送服務,讓婆婆既可參加喜愛的瑞智學堂,也有人陪伴。度過幫婆婆申請日間照顧的空窗期。

在桃園,林小姐的爸爸九十六歲,去年在家中跌倒,爲讓長期負責照顧的媽媽喘息,爸爸摔傷三個月後,林小姐也申請長照居家服務。

「雖然申請長照服務,但總覺得沒讓媽媽得到休息。」林小姐說,每次被派遣到家的居服員都不同,對家中環境及爸爸身體狀況,媽媽每回都要重講一次,也曾發生約好時間居服員未出現,後來才知是對方記錯日期。

幾次使用居家服務後,林小姐覺得,長照2.0立意佳,但因爲照服員素質不一,很多時候居家服務並未減輕媽媽的照顧負擔。

照服員人力成長。 製表/張瀞文

使用過長照2.0的民衆多數認同,居家服務爲有急需的家庭帶來不少幫助,但也同意,服務很靠運氣,可能今天來的居服員專業認真,明天卻來一個搞不清狀況的。

爲何服務品質參差不齊?根據衛福部長照司的數據,目前每年約培訓一點六萬至兩萬位照服員,中央及地方都可開課培訓,依目前規範,只要上完九十小時的課程,完訓(不需考照)即可取得照顧服務員資格,因此服務品質的好壞仰賴其所屬的機構把關。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認爲,目前長照的服務多樣,同樣是照服員,在不同性質的服務裡,要求的能力大不相同。

例如居家服務要獨自處理每個家戶裡的需求及突發狀況,獨立作業的能力必須很高;日照中心的工作相對安穩,有團隊分工,可以按時上下班,要有帶活動的能力;住宿機構得輪三班,負擔很多身體照顧工作。未來若是住院看護納健保上路,照服員也會投入住院看護,就必須要辨識疾病,做術後照顧。以上四類照服員的服務內容不同,但取得資格卻一樣。陳景寧建議日後有更細緻的分類,在照服員基本能力課程之外,依不同服務提供分科專業。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舉在部落的「All In One服務」爲例,採「一組居服員服務一個案家」的模式,居服員對案家的病況與需求因長時間的服務,有較深的認識,能夠提供整合性,甚至是廿四小時的服務。但相對的,居服員必須要不斷精進專業,透過和居家醫師、護理師合作,解決第一線問題。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