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醫師變瀕死病人:瞭解死亡 是上天給的完美禮物?
這麼說來,對那個想要了解死亡的年輕人來說,末期疾病不就是上天給的完美禮物嗎?(示意圖/shutterstock)
作爲醫師,當病人罹患重大疾病,人生即將改變時,我大略知道他們即將面對的一切,這時就能跟他們一起探索。這麼說來,對那個想要了解死亡的年輕人來說,末期疾病不就是上天給的完美禮物嗎?還有比親身體驗更好的瞭解方式嗎?可是,我當初並不明白這有多麼困難,當中有太多領域必須去探測、摹繪和體會。
我本來總想像,醫師的工作就像火車一樣,在鐵道的兩端移動,帶給病人平穩的旅程。我沒有預期到的是,面對自己大限將至,會完全失去方向,感到天搖地動。回想年輕的自己,總是想要像愛爾蘭小說家喬伊斯說的那樣,「在靈魂熔爐裡鑄造我的種族尚未產生的良心」。但我省視自己的靈魂,發現鍛造工具不堪一擊,爐火又太弱,連自己的良心都無法鑄成。
我迷失在生死交關的荒原,找不到路標。在成疊的科學研究、細胞內分子通路、和無數個存活曲線統計中,我找不到依靠,於是重新閱讀文學。只要跟死亡有關的著作,我都一一收下。比如說,俄國作家索忍尼辛的《癌症病房》(Cancer Ward)、英國小說家約翰遜(B. S. Johnson)的《不幸者》(The Unfortunates)、托爾斯泰的《傻子伊凡》、美國哲學家內格爾(Thomas Nagel)的《心靈與宇宙》(Mind and Cosmos)、吳爾芙、卡夫卡、蒙田、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法國作家葛雷維爾(Henry Gréville)以及諸多癌症病人的回憶錄。我在尋找一套理解死亡的語彙,尋找一條路徑,以開始定義自己,再次向前爬行。
上帝給了我這項特權,領着我離開文學和學術,讓我親身去體驗死亡,而現在爲了瞭解自己的親身體驗,我必須把它譯回語言。海明威用類似的詞語描寫他的歷程:「獲取豐富的經驗,然後退隱深思,反芻經驗爲文字。」我也需要文字,才能前行。
結果,是文學在這個階段把我帶回生活。未來的不確定性高聳在前,使人動彈不得,不管我轉向哪裡,任何行動都被死亡的陰影罩住而喪失意義。但我記得轉變的那一刻,難以承擔的不安開始消退,難以跨越的不確定之海一分爲二。我一身疼痛地醒來面對另一天,早餐以外,做任何計劃都不切實際。每次我心想,再也撐不下去了,這時有句話會隨即迴應,「我會繼續下去」,合爲貝克特的經典名言,那是很久以前我大學時期學到的。我起身下牀,向前走一步,不斷覆誦:「我撐不下去了……不,我會繼續下去。」(I can't go on. I'll go on.)
【作者簡介】
保羅.卡拉尼提(Paul Kalanithi)
神經外科醫師和作家。
一九七七年出生,在亞利桑那州金曼長大,自史丹佛大學取得英語文學學士、碩士,與人類生物學學士。他在劍橋大學修習科學與醫學哲學,獲頒哲學碩士;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耶魯醫學院,成爲全國醫學榮譽協會(Alpha Omega Alpha)會員。他回到史丹佛,完成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訓練與神經科學博士後研究,在研究期間榮獲美國神經外科學會最高研究獎。
二〇一五年三月去世,身旁陪伴他的除了雙親與兄弟,還有妻子露西以及甫出世的女兒凱迪。
《當呼吸化爲空氣》/時報出版